遇見・最美的自己_與錯過的生活:相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比來,又有陶藝家朋友在平溪蓋柴窯,弄個小咖啡廳,他們說四周溪中的冷泉沁心涼,要我有空便去嚐嚐看。這些觀光,都是專業做陶滋長的利錢。

那是她的事情室,也是她的家居。這位陶藝家挺有本性,必得先預定時候,不然恕不接待。

有好些年,滿腔流浪熱忱地飄零在異國,隻怕我對巴黎、紐約、東京和倫敦,都比對台灣的任何一個都會熟稔一些,包含冇有捷運時的台北。當上班族的那段日子,即便餬口在台北,每日也隻是走著不異的途徑,像隻報時鳥般上班打卡,把精力用儘時就無言地回家,住處也不過是個睡覺的處所,每年等候的是長久的假期,得以遠走高飛;真正的餬口對我來講,曾經隻在悠遠的處所,彷彿他鄉纔是心靈的故裡,走在陌生的路上才叫做“玩”。

開端學潛水和陶藝,固然冇有成為專家卻有了另一種賞識這塊地盤的角度,也有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觀光,由迴避變成分享。不再孤介的我垂垂能明白,為甚麼大多數人觀光喜喝彩朋引伴。在說著不異說話的處所,找到有共通觀光說話的人,確是一種興趣。

想起來真是光榮。到目前為止,我生射中大部分的時候,都餬口在這一片地盤上,卻一向與它“若即若離”――生為好蘭人,我卻“近廟欺神”,至今還冇到過承平山;生為台灣人,也未曾環島觀光;特地到某風景區住幾天的雅興,竟是高中和大學期間插手自強活動纔有的閒情。

理直氣壯走本身的路

一小我的光陰有限,不成能貪婪地具有每一種餬口,被此生錯過的餬口不成能再重來;如許的拜訪之旅,使我得以合法竄入彆人的工夫裡,咀嚼我所錯過的餬口,究竟是何種滋味?然後放心腸回到多數會的敷裕色相中,也理直氣壯地走著本身要走的路。

除了接待預定好的客人以外,這名年青女子在自我王國中清閒又辛苦地自給自足。她獨力製作了一個柴窯,數天數夜不眠不休地燒窯,傷了身子,她含笑說,現在隻好靠中藥來補;提及一大早跑到荷花田旁大呼:這是誰的田啊,我要買荷花,等了好一會兒纔有老農從荷葉叢中探出頭來――又有淡淡的滿足。

傍晚一至,蚊蟲是防不堪防的。和她告彆時,我不經意地說,到台北時記得找我。她隻是不卑不亢地答覆:“不曉得有多久冇到都會裡去了呢?”聽她這麼一說,我非常震驚,這紛繁擾擾的天下中,我幾近冇有遇過如此曉得適性而居的人了。常日,常聽某些位高權重的朋友談起本身“將來”的隱居巴望,老是口水多過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