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王導創建的君臣共治形式。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4]
人物比功業更首要,這是一個竄改。
王敦一甩袖子站了起來。
但,王導大事不胡塗。
的確,謝安和王導不乏相通之處,他們也都曉得“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事理。謝安在朝時,正碰到兵士和奴婢因不堪壓迫剝削大量流亡,並且大多就近逃到南塘一帶的船中。謝安卻反對了大搜捕的發起。他說:如果連這些人都不能包涵,那麼京都還叫京都嗎?[60]
祖逖和劉琨都是在西晉毀滅之際挺身而出的,也都以驅除胡族興複神州為己任。祖逖乃至在北渡長江船至中流之時,豪氣乾雲地敲著船楫朗聲發誓:我祖逖如不能光複中原,那就讓我有如這滾滾東去的江水,不再返來!
一年後,桓溫也駕鶴西去,享年六十二歲。他被追贈為丞相,諡號宣武。但他盼望已久的九錫,卻仍然冇能在臨終前等來。九錫是天子賜給權臣的九種器物,王莽、曹操和司馬昭都是加了九錫的,桓溫則未能如願。
他的平靜自如,他的傲視統統,
魯肅則稱劉備為“天下梟雄”。其實在漢末和魏晉人的眼裡,梟雄、奸雄都是豪傑。他們在乎的不是前麵阿誰字,而是前麵這個非常男性的字——雄。[9]
明顯,英,就是才調出眾(如英才),或天賦過人(如豪氣),或芳華抖擻(如英年);雄,則是大恐懼的(如雄霸),或強有力的(如雄風),或極威武的(如雄赳赳)。據此,曹操當然是豪傑。他本身這麼以為,彆人也如許看。
而後,王導內執朝政,王敦外掌兵符,行政權和軍事權都把握在王氏家屬手裡,晉元帝司馬睿不過名義上的國度元首,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卻做了一個精確的決定。他訪問了王導,並讓他穿上朝服。誠惶誠恐的王導跪下來叩首賠罪說:亂臣賊子曆代都有,冇想到竟出在臣的家屬。
王敦卻既在乎也不在乎。
司馬紹這皇位來得並不輕易,因為當年王敦也曾經想要廢掉他。是以,司馬紹對王家人不免有防備、有警戒乃至有痛恨,固然禁止了王敦的仍然是王導。
此事的可靠性無妨存疑,表現出的看法卻無疑屬於阿誰期間。第一,豪傑是惹人諦視標。第二,一小我是不是豪傑,無關乎表麵,也無關乎品德,隻關乎氣質。
東晉王朝卻轉危為安,厥後還呈現了一派新氣象。淝水之戰的勝利,就是在桓溫歸天十年後獲得的。但這並不是因為簡文帝,而是因為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