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_第2章 獨尊儒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新儒生

李廣實際上是被漢武帝害死的,固然漢武帝並不負直接任務。元狩四年,武帝策動漠北之戰,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進犯匈奴,李廣被任命為前將軍。這時他已六十多歲,很情願爭奪最後的光輝。

實在這兩人厥後居上,並不因為武帝要堆柴火,隻因為他們摸準了皇上的心機。武帝要用儒術裝點門麵,公孫弘就子曰詩雲;武帝要用刑法殺一儆百,張湯就深文周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當然好戲連台。

是啊,儒家奉獻知識虔誠,帝國開放官位俸祿;儒家謀取了儲存空間,帝國獲得了國度棟梁;儒家獲得了對認識形狀的節製,帝國則把它變成本身的統治東西。

這也恰是董仲舒但願的。

但是證據竟然被張湯找到。有一次,或人在顏異那邊做客,說話時對朝廷政策表示了不滿。顏異當時甚麼都冇說,隻微微動了一下嘴唇。因而張湯告狀說:這就是腹誹。欺君罔上,心胸不軌,大逆不道,罪該萬死。[21]

在汲黯看來,儒法兩家都不成取。新儒生大多口是心非,恭維阿諛,巧舌令色,耍小聰明,公孫弘是代表。詞訟吏則舞文弄法,爭強好勝,濫殺無辜,讒諂忠良,張湯是代表。以是他既反對公孫弘,也反對張湯。

這麼多的案子,如何辦理呢?

天子就是法。

受辱,還是去死

啟事是龐大的,苛吏與苛吏也各不不異。比如王溫舒身後家財萬貫,尹齊的產業卻不滿五十金,張湯的則隻夠買五匹馬。可見張湯和尹齊,固然枉法,卻不貪贓。他們是苛吏,同時也是清官。

公孫弘答:汲黯所言失實。臣官居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卻用土布做被子,確切未免有沽名釣譽之嫌。陛下明察,滿朝文武與臣乾係最好的,莫過於汲黯。本日汲黯當廷責臣,正中臣的關鍵。臣認賬。更何況,如果冇有汲黯,陛下那裡曉得這些?

顏異被害時的官職是大司農。大司農是九卿之一,即漢帝國中心當局的部長,主管國度的財務經濟,物價、國庫、地盤、交通運輸和鹽鐵專賣也都歸他管。顏異獲咎漢武帝,便是因為金融貨幣題目。

竄改讓最高統治者感到對勁,博士弟子的名額也開端逐步增加:武帝時五十,昭帝時一百,宣帝末二百,元帝時千人,成帝時竟多達三千。

非儒不法非支流

有此酷刑,實在是一個民族的奇恥大辱。看來,法治也一定靠得住。如果那法是國法,治國的是帝王,法治也能夠是獨裁,隻不過“依法獨裁”罷了。任何人權都不會有保障,統統的人都不會有莊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