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秦穆公是晉文公的仇人,並且是大仇人。也是以,晉文公終其平生,都不肯與秦穆公產生牴觸。固然魯僖公二十九年秦晉聯手伐鄭時,秦穆公曾雙方麵撕毀和談,由助晉而改成助鄭。這個故事,《芳華誌》也講過。
魯文公三年(前624),秦師伐晉,穆公親征。度過黃河時,他命令燒燬統統的船隻,以示必死的決計。晉國君臣也曉得秦師哀兵必勝,便采納“不抵當政策”,皆守城不出。因而秦軍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他們掃蕩晉土,篡奪晉地,祭奠了陣亡將士,這才返國。
管仲一箭射出去的時候,
戰役的籌辦用了兩三個月的時候。齊國的聯軍持續進步,楚軍的統帥也來到陣前,並前去拜見齊桓公。桓公為了表示謙遜,命令聯軍從楚國的北塞陘(讀如刑,其地不詳),後退到召陵(其地亦不詳),並建議先搞一次閱兵式。
真霸主晉文
由此可見,楚人固然在西周初年就與中國產生乾係,卻並不被看作諸夏。楚人本身,也以蠻夷自居。楚的國君熊渠和熊通,就公開說“我蠻夷也”。他們如許說,目標是要稱王。因為中原各國的國君,隻能稱公稱侯。能稱王的,隻要周天子。因而熊渠便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意義也很清楚:我們楚人既然是蠻夷,憑甚麼要遵循你們中國的端方來?熊公例更不客氣,乾脆自稱武王,公開與周人的祖宗平起平坐,完整不把天下共主放在眼裡。[16]
大獲全勝的晉文公來到鄭地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與武涉縣之間),與齊、宋、魯、蔡、鄭、衛、陳七國之君停止盟會,史稱“踐土之盟”。想當年,齊桓稱霸的葵丘之會,周襄王隻是派人賜以胙肉(胙讀如做,祭奠祖宗的肉)。踐土之盟,則不但襄王親身參加,還冊封晉文公為“侯伯”,即諸侯之長。這但是既有文獻記錄,又有文物為證的。[26]
接到求援信的晉文公拍案而起。究竟上,宋國捱打,本來因為他們“叛楚即晉”,這是理;當年文公身為流浪公子逃亡外洋,一起走來,衛文公無禮,曹共公無禮,鄭文公也無禮,宋襄公卻送給他車馬二十乘(讀如剩),這是情。以是宋國大難臨頭,晉文公重耳於情於理都不能坐視不管。[24]
何況進入東周後,蠻夷頻頻進犯,諸夏不堪其擾,隻不過入侵者不是戎,是狄。據統計,公元前662年至公元前595年間,受狄人之侵犯者,齊七次,衛六次,晉五次,魯兩次,邢、宋、溫、鄭、周各一次。受害最甚的是衛,被迫兩次遷都。次為邢,遷都一次。周也慘,成周淪亡,天子出逃。厥後衛和邢,都靠齊桓公脫手相救,才倖免於亡國。周襄王則靠晉文公脫手相救,才得以複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