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一步,隻是將趙過、徐州燕軍拖住。
也有人想到了追擊察罕,亦請戰說道:“察罕夜遁,此必北上馳援多數。多數告危,他必定走的倉促。末將請三千輕騎,尾隨擊之,定可大破!”
……
光陰倒流,便在察罕出城北上的次日一早,也即他開端渡河、進入東平路的時候,成武城中,一道急報送到了趙過的案頭。
“察、察罕純熟軍伍,豈會給你們追擊的機遇?若、若俺所料不差,他必在路上安排得有伏兵。此、此時追之,殊為不智。”
……
堂上頓時炸了鍋,諸將或驚奇、或吃驚、或大喜、或挺身請戰:“察罕既走,曹州便成空城!大人,請給末將三千人馬,最多兩日,必能克之!”
“當時,末將帶兩三人,正伏在單州城外林中,探視城中燕賊動靜。忽有一小隊馬隊從林外招搖馳過,前有小旗,寫一‘鄧’字。觀其帶頭賊將,年事不大,聽其部眾稱呼,皆呼之為‘小王爺’。……,綜合各種,除了鄧承誌外,燕賊中似並無二人。”
待至天亮,察罕全軍已經鄄城、過範縣,將入東平路。
前鋒先過河,接著是主力。就在察罕帖木兒方纔上船以後,又一道催促救駕的聖旨又十萬孔殷地送至。上邊說道:“陳賊攻城陷地、兵鋒甚銳,前鋒已經快到通州。”
……
――洪繼勳推斷察罕帖木兒為挽救多數、會利用“圍魏救趙”之計。要說,他的推斷是有事理的;但是,察罕帖木兒卻恰好不肯采取。到了李惟馨這裡,“圍魏救趙”更成了放出來利誘“趙過軍”的煙霧彈。
因為就像王保保說的,身為臣子、如果坐視“天子”墮入危難而不睬,就是不忠。不忠,“天下”自可群起而攻之。不管元帝會不會“有事”,起首在“道義”上就失了一分。
而曹州城頭,固然還是旗號如林、巡查的士卒來往不斷,月色下,看似刁鬥森嚴,但實則守城的卻隻剩下了千餘人。
那麼,如何將之處理,又如何將之“拖住”?
在接下來的兩天裡,察罕帖木兒邏騎四出,成武城中“趙過軍”的一舉一動,幾近全數都反應到了他的耳目裡。看起來,“圍魏救趙”的揚言彷彿起到了結果,趙過恪守城中、半步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