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1]這是因為月相竄改的週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間,當代測得是29.53日。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日這是正月初七日。據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按即杜甫):\"人日題詩寄草堂。\"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以是又叫燈節。朱淑貞《生查子》:\"客歲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杜甫《遭田夫泥飲美嚴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是春社。又,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因為民風風俗的乾係,前人一年有很多節日。上麵把一些首要節日按月加以論述。
[3]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2]重視:《堯典》這裡說\"歲\",不說\"年\",這是用\"歲\"表示從本年某一骨氣(比方冬至)到來歲同一骨氣之間的這一段時候,使之和\"年\"有合作,\"年\"表示從本年正月月朔到來歲正月月朔之間的這一段時候。以是《周禮・春官・大史》說\"正歲年以序事\",歲年並舉。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覺得這時的玉輪最亮,所以是弄月的佳節。蘇軾《水調歌頭》(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彼蒼。\"重陽(重9、九日)玄月初九日。前人覺得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以是稱為重陽。前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喝酒的風俗。據《續齊諧記》所載,費長房對汝南桓景說,玄月九日汝南有大災害,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能夠免禍。這是普通人以為重九登高的來源,但不必然可靠[51]。王維《玄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前人把冬至當作是骨氣的起點[52],從冬至起,日子一每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53]。前人又以為:夏季來了,春季就要跟著到來。杜甫《小至》詩:\"冬至陽生春又來。\"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朝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仲春初八日為臘日,並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十仲春初八日是普通的解釋,到明天另有\"臘八粥\"的民風。杜甫《臘日》詩:\"臘日長年暖尚遙,本年臘日凍全消。\"又《詠懷古蹟》(其四):\"歲時伏臘走村翁。\"我國佛教徒以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十仲春初八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古印度人習於煮羹粥,傳聞,釋迦六年苦行以後,恰是因為接管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羹粥,才規複體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以是\"臘八節\"就有了用精彩果蔬雜合煮成適口又滋補、官方喜食的粥糜的傳統。關於\"臘八粥\"的記錄,最早見於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