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
豬苓湯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三錢)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膠煎化服。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蔘(各一錢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校∶十黍為一銖,約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兩)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澤瀉應一兩二錢五分。豬苓、白朮、茯苓各應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約八九分。餘用二錢)愚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製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二方俱見《喘證》。
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
甘麥大棗湯甘草(三錢) 小麥(二兩六錢) 大棗(十枚)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方見《腹痛》。
腎氣丸 治飲邪停滯肝腎之陰,令吸氣短。
葉天士雲∶起火驚觸,致五誌陽越莫製,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也。
人蔘敗毒散方見《痢疾》。
傷寒方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二味入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按∶豬心血不粘,宜加煉蜜少量合搗)磁朱丸 治癲狂癇如神。
甘草協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程鐘齡注獨超,故全錄之。
太陽
鮮竹葉(四十九片) 葛根(三錢) 防風(一錢) 桔梗 桂枝 人蔘 附子(炮) 甘草(各一錢)大棗(五枚) 生薑(五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溫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頭項強,加附子五分,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二錢。
葛根湯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大棗(四枚) 白芍(二錢)水三鐘半,先煎麻黃、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微似汗,不須啜粥。
《金匱》方隻錄五首。餘見拙著《金匱淺說》《金匱讀》內,二書即欲梓行,集隘不能儘登。
四君子湯方見《時方歌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