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旬日傍晚日落時分,楊致與秦空雲等人安然到達蓬萊。
次日由楊致口傳,馬周朝筆,而後親署大名暫作公文,命馬周送去知府衙門,向胡偉之知會此事。分號掌櫃蘇子明有過在北燕為官的經曆,楊致成心命他棄商入仕,賣力籌建濟南分署。再度切身前去分號,幾近與蘇子明長談整整兩日。
胡偉之認同道:“固然如此。楊致每在他們身上多颳得一兩銀子,小民百姓身上的徭賦或又能少得幾分。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本府若能分得一杯羹,為百姓做起事來也會風雅一些。這也是本府不肯無端開罪楊致的首要啟事。”
白行朗扯了楊致與小巧佳耦的大旗做背景,又有秦驕陽這個半子快婿大力幫襯,這大半年來早已賺得盆滿缽滿。聽聞楊致就任大夏首任海關總督,白行朗暗自策畫,必須多納幾房小妾加班加點纔是。不然因天賜良機而掙下的家業,如果冇個兒子接掌,遲早都得姓秦啊!
著書立言傳諸於世乃至名載史冊,是無數讀書人窮畢生精力都冇法企及的弘願。與入仕為官比擬,其意義之嚴峻完整不是在一個層麵上。一夜之間二者兼得,蘇子明的表情委實難以描述。
在胡偉之與親信師爺的密議中,均無一字提到楊致在山東的私家好處。前任知府李子寬乃是皇後族親,已然進京升任刑部尚書,其背景、能才莫非比他胡偉之差了?如果說李子寬的做法是忽視不計,胡偉之就是非常乾脆的視而不見。連號稱一代雄主的當明天子都無可何如,你一個小小知府如若企圖介入,隻能說是嫌本身活得命太長了!
為確保在砣磯島上陪著小巧共度中秋,楊致每到沿途秦氏分號必然換馬,以便一起放心策馬疾行。
出迎官儀安排得如此昌大熱烈,本來楊致不消進門便可算達成目標。但是戲已開演,必須敬業的做足全套。
“那些陳腐不堪的文人士子,不諳國計民生,隻謂楊致是倖進剝削之臣。為官牧守一方,真正造福百姓,談何輕易?空談起來唾沫橫飛,實乾起來束手無策,如許的人還少麼?皇上在密旨中批評,楊致不但有長袖善舞的經世之才,更加皇上擔當了很多罵名。真可謂聖心燭照、一針見血啊!”
胡偉之這麼唱上一出,究竟上對楊致大有裨益。無異於向濟南府、乃至全部山東宣佈,新任海關總督楊大人來了!如許的鼓吹結果,恰是楊致所需求的。原覺得胡偉之將會是個難纏的角色,這麼做不但僅是主動共同,的確稱得上是公開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