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略懂。”
因而乎,一個月之前,楊烈酒氣熏天的“以文會友”返來,張雨扶他進房的時候,又莫名其妙的捱了一悶棍。我這是有多招人恨啊?
“我看你垂釣,也就是為了圖個消遣。釣到的魚兒越多,就愈發會有成績感。你想留著嚐鮮便帶歸去,不想留著便倒入河中放生。這纔是垂釣之樂啊!大叔,你感覺呢?”
中年男人頭戴遮陽的竹笠,手提魚簍與釣竿,確然是來垂釣的。恍然點頭一笑:“倒是老夫冒昧衝犯了。”
借居楊家已有三年,在楊家高低人等的眼裡,之前的張雨大要上是個寡言少語、誠懇聽話的乖孩子,實則心底很有幾分傲氣,不然也不會不聲不響的那般昂揚讀書了。值得光榮的是,或是因為從小多受磨礪的原因,張雨不但端倪可謂俊朗,身板也非常健壯結實。
“這處河灘位置前突,水流陡峭,釣位不錯。下杆之前,用酒糟、酒米先行打窩,而後釣鉤上最好掛整條或是半條蚯蚓。葦杆浮漂色彩發黃,不甚奪目,可事前塗抹紅漆晾乾,或用細絲纏繞一小條紅綢,看漂之時,兩眼便不會感受那麼累了。”
遵循楊家的財力而言,這底子就不是題目,楊老爺絕對不會想不到這一點。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又說貧民的孩子早當家,寄人籬下的日子,凡是都不會過得太好。
張雨之以是心煩,隻因為他在這個年代的出身實在有點悲催:本來也稱得上是小康之家,因父母接踵沉痾亡故而家財耗儘,是以現在是爹死娘不在。三年之前母親臨終之時,奉求遠親孃舅收留張雨,給他一口飯吃,不至於凍餓街頭。換而言之,張雨屬於完整的無產階層,所謂身價,潔淨得令人無語。
張雨揀了潔淨處所坐了,搭訕道:“大叔,你這是在垂釣還是在釣茄子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春日融融,微風暖陽,景色惱人。埋頭獨處,賞景自娛,多麼舒暢?老夫若為垂釣而垂釣,豈不大煞風景?”
楊家大院間隔渭河邊獨一不到五裡路程,憑心而論,張雨固然在楊家處境難堪,楊老爺待他也是不鹹不淡,但每日三餐一宿還是有所包管。
孃舅楊老爺是渭南小馳名譽的殷富人家,但對張雨這個外甥的照拂,也就是那麼回事。因為張雨讀過幾年書,楊老爺便讓他伴隨大表哥楊烈持續向學。號稱“伴讀”,實在就是楊烈身邊一個端茶遞水的書童,與宿世九五二七那位神人的職位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