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女生呀呀嘿_玉蘭*如鄉愁一樣紛紛綻放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是王安石的《烏塘》詩。寫的是柘岡的辛夷,紅色的玉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辛夷塢。恰是唐朝墨客王維輞川彆境中的一處小景。看這名字,就美得驚人,茵茵的,披髮著草木暗香,便直想順著這辛夷塢的寂寂落花。去遠遠地,望一眼那輞川。

我亦抉剔,查有關玉蘭的詩作,竟隻要王維的《辛夷塢》與王安石的這首《烏塘》最是合我的氣味。其他將玉蘭比作“肌膚凝雪、羽衣仙女”之類的,如何喬裝精美,看來都是一個俗,皆入不得我的眼。這首《烏塘》,最美莫過“辛夷如雪柘岡西”,我讀了,像當年讀到西川的那句“三十裡外更白亮的玉輪漲滿了頭顱”一樣,喜好得欲罷不能,也哀痛得欲罷不能。

隻是不曉得,那輞川裡的玉蘭樹,可曾還是?

我將視野逗留在這幅圖裡。因而我瞥見玉蘭開出的紛繁紅色裡,有了鄉愁的弧度,羽翼飽滿。一夜展轉後,悠遠的東方將捧出一抹魚肚白,那麼遠,又那麼近,如同,觸摸輞川的風月。

宋人方回以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歎不成窮之妙。言下之意,恰與人所說的有寄慨,流露作者內心苦悶暗合。王維寫輞川詩是在暮年,即安史之亂之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權勢下台,朝政就日趨暗中,社會衝突已顯鋒利。彼時王維雖亦仕亦隱,但仍然心關朝政,加上他又偏向於張九齡的開通政治,對朝廷不滿卻又無能為力,即使他禪心禮佛,沉寂曠達,可寫下的詩作,不免還是帶有實際感情中的陳跡。或悲慼,或苦悶,或傷感,比方《孟城坳》中的“來者複為誰,空悲古人有”,《漆園》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又比方,這首《辛夷塢》中的“澗戶寂無人,紛繁開且落”。

辛夷,這類能溯源到《楚辭》中的芳香花朵,在明天,我們已經風俗稱呼它為——玉蘭。

實在我更喜好後者的說法,固然二者並不非常衝突。我的腦海中常閃現書上所說的王維,是如何的妙年潔白,風韻鬱美,度量琵琶在山穀中幽幽彈唱,超脫得似一支辛夷。或許,還是那“出身兩忘,萬念皆寂”八個字勾引了我,在我內心,並不但願王維輞川中的風月感染上一星半點的政治。我但願的是,辛夷的開,辛夷的落,斑斕或感慨,都是原始的力道,原始的氣味,像輞川的山川一樣,出身兩忘,隻為開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