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誌,既下飲,問人雲:‘此為茶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清楚雲:‘向問飲為熱為冷?’”
傅鹹《司隸教》曰:“聞南邊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為簾事突破其器具。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括輿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裡有茶溪。”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穀山陵道傍,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乾。注雲:疑此便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又雲“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茶。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餘茶蘇罷了。”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台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罷了。”
南齊世祖武天子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罷了。”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水溝,精稗出中田。’”
《宋江氏家傳》:“江統字應遷,湣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醯麵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裡有茶坡。”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成仙。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郭璞《爾雅注》雲:“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義。”
《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