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當代都會史》(浙江群眾出版社2011年版);
注3,《陶庵夢憶》為明末清初作家張岱著,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所記大多是作者切身經曆,將世相展現在人們麵前(摘自收集)。
四《杭州都會扶植史研討》
北宋杭州成為東南第一州,都會的生長促進了西湖景觀的生長,特彆是《西湖百詠》,“百詠”對應“百景”,文人用詩詞梳理了西湖景觀,表現了景觀與文學的緊密聯絡。
《浙江旅遊文明大全》(浙江群眾出版社1998年版)主編;
西溪受天目山春夏大水沖流淹冇,成了湖泊;乾旱時,濕地時隱時現。全書揭示了西溪各個期間的特性,包含天然地理與人文特性。實際上,這本書為杭州周邊城鎮與村落的生長過程做了體係研討,讀者能夠從地區的角度來察看與核閱這座都會過程的頭緒,城區的繁華與周邊經濟的生長不無聯絡(詳見本書第十三章西溪開辟)。
《夢尋南宋皇城》(杭州拍照出版社2004年版);
人說“天下西湖三十六,此中最好是杭州”,他將天下的三十六個被稱為“西湖”的水域停止了全麵考查,從而證明杭州西湖的確是最好的一個。全書共分十一章:
《中國旅遊與風俗文明》(浙江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
杭州,作為一座汗青文明名城,遺存了大量的文物與古籍,隻是千百年以來,光陰流轉,很多空中的文物早就煙飛灰滅了。但是地名仍在,雖曆經千年風霜雨露,老橋猶存、地名猶在,諸如,元同橋、寶善橋、佑聖觀路、皇親巷、武林門等。
二00四年,由林正秋主編的《杭州地名的汗青與文明》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可說首開杭州地名研討之先河,梳理了杭州地名生長的頭緒,既是一本學術研討之作,也是一本淺顯讀物。在浩大的古籍中,林正秋髮掘了不計其數的有關地名史料碎片。
《西湖文明景觀史研討》(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錢弘俶期間(三十一年):新建梵刹九十四所:瑞相院、慧日永明院、白蓮寺、因霞寺、二尊殿(大石梵刹)、梵天寺、光相院、本相院、安吳塔院、靈源院、興慶院、千光王寺(寶雲寺)、金輪寺、保俶寺(又做寶俶寺)、慈恩野蠻教寺)等。
史學家徐規在序言中寫道:“作者查閱多種質料,探幽索微,勾畫出南宋皇宮的概貌與特性,並鑒定南宋前期皇宮殿閣之範圍已靠近北宋汴京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