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秋對杭州人丁研討的第一篇論文頒發在一九七八年《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上,題目是《南宋都城杭州百萬人丁考辨》;
柳永(987-1053)在名篇《望海潮》中寫道:“東南形勝,三吳會都,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整齊十萬人家。”
林正秋對於鄉賢能吏的研討由來已久,早在大學期間的一九五九年,他的畢業論文題目就是《論於謙的愛國主義精力》。於謙(1398-1457),錢塘人,一名傑出鄉賢,與嶽飛、張煌言被列為“西湖三傑”之一。
朱子洞,在新昌仙髻岩南側岩腹中。相傳朱熹在此講學,原有朱子亭,供朱熹像,亭聯曰:“日月兩輪六閤眼,讀書百年聖賢心”。洞旁有一棵老梅,據傳為朱熹手植,至今仍抽枝著花,朝氣不斷,人有“朱梅”之稱:
沈括(1033-1095),杭州人,他的以雜記文學體裁的钜作《夢溪筆談》,內容幾近觸及了當時天然科學、人理科學的各個範疇,將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技術與畢昇印刷術等浩繁“小人物”的發明締造寫進了書中,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日本漢學家加滕繁頒發了《論南宋臨安戶口》與《南宋臨安戶口補論》二篇闡發南宋臨安人丁的著作。林論證了日本學者桑原博士以為南宋杭州城區人丁有“一百萬家戶中,五百萬人”的論點有疑問。
在杭州吳山有題刻“東南第一山”,傳為朱熹手跡;
獨山書院,在縉雲好山之麓。朱熹在任兩浙東路常平鹽公事時,於淳熙九年(1182)八月回閩途中,從台州到達縉雲,遊仙都山川,在此講學;
又在一九八八年十月號《杭州師範學院學報》刊載他的《浙江二千年人丁生長》。
有帝王類:秦始皇、錢鏐、錢弘俶;
《浙江旅遊文明大全》,一本省旅遊局主導編寫的書,為了指導全省各地旅遊開辟,帶有多少政策導向服從。因為這本書的遍及風行,特彆是一些地市縣旅遊局與州裡乾部瀏覽了書中對本地山川的先容後,引發正視,並將本地的很多處所開辟列進議事日程,動員了經濟生長。因為很多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偏僻村莊與闊彆城鎮的山溝溝,或者說,“窮鄉僻壤”,放到了全省,甚或,天下旅客的視野下,一舉成名者,不在少數。
對當代人丁的研討是一件極其謹慎詳確的事情,需求化費較多時候與精力考據與搜尋及引證相乾數據,支出了龐大的儘力,服從隻會引發小眾的存眷,有的人不太情願觸及這類課題,但是林正秋與眾分歧,對此項研討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