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淡。歸胃、大腸、小腸經。
- 當代藥理研討:當歸中的阿魏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感化,能調度免疫服從,促進造血服從,對腸道構造的修複有主動感化。
- 服從主治: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與白頭翁相須為用,加強澀腸止痢的服從,同時可減緩患者的腹痛症狀。
-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澀。歸肝、膽、大腸經。
- 服從主治:活血行氣,祛風靜痛。與當歸、白芍相伍,加強活血養血的服從,改良腸道血液循環,有助於腸道黏膜的修複。
穩固療效,微調配伍
藥物構成:黃連6g、黃柏10g、黃芩10g、苦蔘10g、白頭翁15g、秦皮12g、木香6g、檳榔10g、當歸12g、白芍15g、川芎10g、炒白朮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敗醬草20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地榆炭15g、仙鶴草15g、烏梅10g、炙甘草6g
- 服從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常用於濕熱瀉痢,可加強方中清熱燥濕的力量,同時對腸道寄生蟲也有必然的按捺感化。
處方來源
- 服從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在方中養血活血,可改良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道黏膜的修複,同時能製止因耐久腹瀉導致的氣血虧虛。
此時以健脾益氣、調度脾胃為首要目標。去掉大部分清熱藥物,儲存少量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插手山藥、蓮子,增健旺脾止瀉之功,穩固療效,製止複發。
-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
白驕陽當真的給徐大爺診了脈,看了舌苔,思惟在大腦裡敏捷地閃動著,一會兒便寫下了一張,關於濕熱蘊結腸道的中藥處方。
21. 炙甘草
- 當代藥理研討:薏苡仁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腫瘤、免疫調度感化,能減輕腸道炎症反應,促進腸道黏膜的修複。
清腸化濕愈潰方加減
跟著病情好轉,清熱藥物用量逐步減少,製止傷正。黃連、黃柏、黃芩、苦蔘、白頭翁、秦皮用量均降落,減少苦寒之性。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用量也恰當減少,以穩固療效為主。地榆炭、仙鶴草用量降落,因膿血便已較著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