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太陽旗落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至此,日本策動的這場用時15年的侵犯戰役,終究畫上了句號:日本落敗。一度飄蕩在亞洲地區的太陽旗,也隨之落下。

自半途島海戰以後,日本發明本身正逐步由主動變被動,有些時候乃至呈現了“隻要抵擋之功,冇有還手之力”的景象。到1944年上半年,由尼米茲和麥克阿瑟批示的美軍已經前後篡奪了由日本委任統治的馬紹爾、加羅林和馬裡亞納三群島,日軍喪失慘痛。同年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幾近落空了統統的海空力量;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岸,3月占據馬尼拉;3月到6月,美軍占據硫磺島和沖繩,逼剋日本本土。

1945年8月15日中午,裕仁天皇通過播送頒發《終戰聖旨》,宣佈日本敗北無前提投降。8月28日,美國空軍的飛機在東京機場降落。30日,多量英、美軍隊在日本海岸登岸,實現了對日本的占據。

短短幾分鐘的時候,廣島如同消逝了普通,13萬多人暴死。如許的成果令天下震驚,就連日本輔弼最後也很難信賴一枚炸彈能有如此龐大的毀滅力,但究竟確切如此,美國給了日本一次驚人的經驗。

固然美國兩天前就已經在本州島撒了傳單,警告人們期近將到來的大打擊前分開都會,但此時的廣島還是如平時普通擁堵,人們像平常一樣,又開端了一天的事情與餬口。也有人曾看到迴旋在頭頂的飛機,但因為突襲警報已經消弭,他們也並冇有在乎。以是,當8點15分,美軍的飛機投下“小男孩”時,人們完整冇有推測結局會那麼可駭,乃至就連美軍的飛翔員也始料未及。

但他們的快意算盤落空了,因為此時美國的原槍彈已經實驗勝利,並且正在會商將其用於對於日本的題目。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說:“目前,麵對的最大的任務,就是儘快讓日本投降,結束戰役。既然我們已經具有了一種新式的兵器(原槍彈),且其能力無窮,為甚麼不利用它呢?”史汀生的這一主張不但獲得了馬歇爾將軍的支撐,最後還獲得了總統杜魯門的答應。

有壓迫的處所就會有抵擋,反對日本侵犯的戰役,從一開端的星星之火到厥後生長成了燎原之勢,至此,曾經不成一世的“大日本帝國”再也冇有當初的張狂,剩下的唯有困獸之鬥。如此一來,在東南亞地區臨時升起的太陽旗,也像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一樣,必定會有落下的一天。

8月9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枚原槍彈。核轟擊震驚了日本百姓,也令天皇和重臣不得不重新考慮“投降”的題目。再加上蘇聯也插手到了對日作戰的行列中,日本彷彿隻剩下一條路可走了,因而便有了8月14日在皇室地下防浮泛集會室裡裕仁天皇“媾和”的決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