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侵華戰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1938年4月1日,近衛文麿內閣公佈了《國度總動員法》:要不吝血本、孤注一擲。同年,日軍接踵占據徐州、開封、武漢、廣州,並對八路軍的晉察冀抗日按照地停止了持續兩個月的燒殺淫掠。

7月27日,日本海內的3個本地師團開進華北地區,向駐守北平的軍隊建議了進犯。8月,日軍陸軍組編上海調派軍,開端了對上海的大肆打擊,“淞滬會戰”發作。它對於心急的日本人而言,無疑是一場過於冗長的戰役,因為從8月對上海策動打擊到11月日軍占據上海,一共花去了三個月的時候,而這曾經是日本定下的滅亡中國的刻日。

日本的侵華戰役由此全麵發作,日本軍隊中軍國主義的典範代表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陸相杉山元等人,沉迷於戰役所帶來的狂熱忱感當中,失色地號令著“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固然軍隊中也有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之類的沉著者,卻畢竟少之又少,是以當他提出“如果發作全麵戰役,會使日本墮入無底深淵當中”時,其微小的聲音敏捷淹冇在了其彆人的狂歡與號令聲中。

近衛文麿聲明所提到的事件,就是“盧溝橋事情”,而日本當局所謂要謝的“罪”,不過是日本強加給中國的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更精確地說,它實在是日本自導自演的一齣戲。近衛文麿是典範的擴大主義者,他深得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政治的真諦,死力主張通過對外擴大來處理日本國土狹小、資本匱乏的題目,是以,麵對關東軍於1931年製造的“九·一八”事情,他大為讚美,並且還稱其為“射中必定”的進步方向。

固然在1937年6月4日就任當天,近衛文麿曾頒發演說,宣稱要“實現以國際主義為根本的真正戰役”,但藏在貳心底最深處的妖怪終究還是克服了口頭承諾。就在同一個月,日軍在中國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四周不竭停止挑釁性的軍事練習,到7月7日,乃至藉口一個兵士失落,要求進入宛平城停止搜尋,同時提出要求中國駐軍撤離宛劃一地的在理要求。中國軍隊天然不會承諾如此荒誕的要求,日軍由此策動了對中國的全麵戰役。這就是近衛文麿提出中國應當“賠罪”的事件,“盧溝橋事情”讓一貫好戰的近衛文麿嚐到了長處,連同那些被“赫赫戰果”衝昏腦筋的閣僚一起,做出了增兵中國,擴大戰果的決定。

此時的近衛文麿非常清楚,日軍在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