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甲午海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17日,北洋海軍與日本結合艦隊在黃海產生苦戰。此次海戰,北洋海軍共出動了10艘兵艦,日本則投入了12艘兵艦。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起首向敵艦開炮,緊接著,北洋各艦一齊發炮轟擊。顛末5個多小時的苦戰,北洋海軍喪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兵艦,此中“廣甲”號臨陣脫逃,觸礁自毀,官兵死傷千餘人;日本結合艦隊的“鬆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兵艦遭到重創,此中“赤城”、“西京丸”兩艦在被拖行後不久即告淹冇。

10月24日,由日本陸軍大將山縣有朋帶領的第一軍3萬人向鴨綠江一側的清朝守軍建議了打擊。因為清軍士氣降落,加上各路人馬不能同一調劑,難以構成合力,被日軍一一擊破,至26日,日軍便輕鬆占據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清朝出兵朝鮮,很快抓捕了插手“壬午兵變”的兵士,以閔妃為首的外戚個人重新節製了朝政。而日本方麵則派出了1500名流兵和四艘兵艦,要求朝鮮補償在兵變中的統統喪失,並且還獲得了在朝鮮駐軍的權力。由此,日本加快了節製朝鮮的法度。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的策劃下,由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貴族青年構成的親日派構造“野蠻黨”,以“打倒清國”為標語,策動政變,顛覆了親中當局,建立了由親日派主導的新當局。親中派要求清朝出兵平亂,因而,清廷派袁世凱以庇護藩屬國為名,於6日率兵進入朝鮮王宮,殺死野蠻黨魁首及大臣幾十餘人,而策劃政變的竹添進一郎則焚燬使館後,叛逃返國。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帶領他的第二軍在榮成灣龍鬚島登岸,於30日共同水兵對威海衛及停靠於港內的北洋海軍建議持續性進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楊用霖前後他殺就義。2月17日,威海衛水兵基地淪陷,北洋海軍全軍淹冇。

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清朝,顛末20幾年的洋務活動,建立起了近代化的軍事產業,軍隊設備了先進的火槍鐵炮,1888年,更是建立了全亞洲最強的水兵——北洋海軍。但是,北洋海軍在成軍以後,就再冇添置過新的艦船,1892年以後,連根基的彈藥都停止采辦。大量的水兵軍費被慈禧太後調用,導致艦船得不到及時保護而漸趨老化。而日本方麵,則每年以全部國度60%的財務支出來生長陸軍、水兵,其水兵方麵,采購的都是當時最新式的兵艦,至1894年,日本水兵在總排水量、艦船火力上都已超越了北洋海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