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黑船來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佩裡的倔強姿勢下,幕府被迫屈就,接管了美國的建國互市要求。1854年3月31日,兩邊在橫濱簽訂了用英、日、漢、荷蘭四種說話寫成的《日美修好條約》。除了將本來幕府同意的庇護罹難海員,向過境的美國船隻供應煤炭、淡水、糧食等物質這兩條寫進條約外,條約還規定: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箱館兩個港口;同意美國交際官在18個月內進駐這兩個港口;賜與美國最惠國報酬等。有關最惠國報酬的這一條規定為今後訂立《日美修好互市條約》做了鋪墊。《日美修好條約》是日本汗青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日本的國門今後被翻開,佩裡武力叩關達到了預期目標。

1856年8月21日,按照《日美修好條約》的規定,頓賽德・哈裡斯作為首位美國駐日本總領事,乘兵艦來到日本下田港。於9月4日,鄙人田開設領事館並停止了升旗典禮,成為第一個駐日本的本國使節。

日本與美國簽訂條約開啟了與西洋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序幕。1854年10月14日,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日英修好條約》,同意向英國開放長崎、箱館兩港,賜與英國最惠國報酬,承認英國批示官有權措置違背日本法律的官兵,實際上承認了英國在日的治外法權。

一小我能夠竄改一個國度的運氣嗎?對於彆的國度來講,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如果問日本人,大多數都會點頭稱是。在不斷地點頭中,他們的腦海中能夠還會閃現那小我的名字――佩裡。恰是這小我,帶領著一支艦隊,用武力打單的手腕強行翻開了日本的國門,讓這個國度今後走上了波瀾壯闊的竄改之路。

在浩繁的定見中,“攘夷派”的觀點占了上風,此時在位的孝明天皇也是一名“攘夷派”,在他的支撐下,京都的天皇朝廷一時候成了“攘夷論”的大本營。

幕府的態度讓趾高氣昂的佩裡非常不滿,他向幕府官員提出,僅僅救護罹難海員或供應物質是遠遠不敷的,日本必須開放長崎以外的港口並當即與美國訂立條約。為了給幕府施加壓力,佩裡號令艦隊官兵在橫濱海岸登岸,儘情突入民家、商店,騷擾本地百姓,而海上的戰艦也做好了隨時開戰的籌辦。佩裡還特地聘請幕府官員登艦觀光,讓他們切身材味美國的強大武力。

麵對紛繁攘攘的各種定見和建議,幕府也是擺佈難堪,心中無數,做不出明白的判定。無法之下,幕府“老中”阿部正弘決定等來年美國人來時,再做籌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