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清_第165章 世界軍備競賽(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1897年7月中旬,張林對外宣佈已經建成大華帝國首艘戰列艦——金龍級戰列艦。

張林的崛起已經冇法被停止,兵力之強連大英帝國也都畏忌三分。張林在台灣事件中表示出來的鐵腕,以及英美等國隨即的反應,讓滿清當局不得不承認一個究竟:朝廷與張林,已經不在同一層麵。張林如果要摁死大清,已經易如反掌。

兵力與張林完整不在同一重量級,滿清朝廷就像那隨時籌辦被槍決的死囚,惶惑不成整天。當然,不想坐以待斃,滿清朝廷也嘗試著做了一些改進。但滿清朝廷這些不觸及底子的無關痛癢,對現在已經處於病篤狀況的朝廷幾近是冇有任何功效。朝中有人發起學習大華停止土改鼎新,強征地主田產分給農夫,但這一發起剛被提出,當即遭到了朝中超越九成大臣的激烈反對。有人發起向英法等國采辦幾艘萬噸級兵艦,強大敗洋海軍以抵抗大華水兵,但購艦之事倒是因財務吃緊而無疾而終。

在篡奪南邊政權之前,張林一向都在走精英線路,這才得以讓家屬財產以一種滾雪球的體例不竭擴大。在篡奪南邊以後,貧困積弱的南邊各省便開端成為了張林的累墜,並開端遲緩著張林大步向前的腳步。江南各省,對以產業立基的張林而言,就像一塊尚未開墾的荒地,這塊荒地在被完整開墾出來之前,乃至都冇體例播種育秧,更彆提收成。張林在南邊斥巨資建鐵路、修公路、嘉獎工商、鼓勵實業及大興教誨,目標乃是要讓南邊這塊荒地儘快被開墾出來,以便能夠播種育秧,以儘快實現收成。1894年底,迫於當時的情勢,張林不得不策動南邊政變,攜兵勢節製了全部江南。單是這一步,步子便是已經邁得大了些。畢竟,俄然吞下全部南邊,這對張林的消化體係是個相稱龐大的磨練。如果不是因為張林積累了大量財產,已經具有日本、菲律賓之類的外洋殖民地以作為災害轉嫁工具,大華治下的江南很能夠已經是民亂四起、軍閥混戰的亂局。

C

汗青的車輪滾滾向前,汗青的河道大浪淘沙。而跟著時候的不竭推移,大清國力漸衰,大華國力日強,兩邊的差異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停止到1897年5月,跟著本批造艦打算中的最後一艘戰巡建成,大華水兵總計具有大青龍級戰列巡洋艦4艘(三艘為9500噸,一艘為9000噸)、青龍級戰列巡洋艦24艘(標準排水量6350噸)、大蛟龍級裝甲巡洋艦24艘(標準排水量4560噸)、蛟龍級裝甲巡洋艦26艘(此中24艘現役,彆的2艘用作大華皇家水兵大學的練習艦,標準排水量為2380噸)、飛魚級魚雷快艇320艘(標準排水量17.5噸),現役水兵總噸位高達36萬噸。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