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賜酺推恩,與眾共樂,以是表昇平之盛事,契億兆之歡心。累朝以來,此事久廢,蓋逢多故,莫舉舊章。今四海會同,萬民康泰;嚴煙始畢,慶澤均行。宜令士庶,共慶休明,可賜酺三日。
時雍熙二年春仲春也。
第十四回 犒將士趙普去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太宗覽詩大悅,命取王觴賜酒。李防繼進一首曰:
聖主飛龍俗美淳,乾坤老是普通春。
參知政事昌蒙正亦進一概曰:
仰風琢貢來蠻佰,披澤歌頌沸道途。
陳摶得詔,隨使朝見。太宗待之甚厚,謂宰臣曰:“摶獨善其身,不乾勢利,所謂方外之上也。”乃遣中使送拎至中書省。宋琪等款接殷勤,坐中安閒問曰:“先生學得玄默涵養之道,亦能夠教人乎?”傳笑曰:“小道山野之人,於時無用,亦不知神仙煉丹之事,吐納攝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昇天,亦何益於世?今主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窮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恰是君巨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淇深服其言。次日奏對,以陳摶所言上陳,太宗詔賜號“希夷先生”,親書“華山石室”囚字贈之,放還華山。摶再拜受命,本日辭帝而出,自回華山不題。
陳家穀口忠勤念,千古令人恨不平。
是歲改元為雍熙元年。冬十月,太宗想起華山隱土陳摶。摶,亳州真源人,嘗舉唐長興中進士不第,遂不複官祿,以山川為樂。因佩服辟穀,日飲水數杯罷了。曆二十餘年,乃隱華山靈台觀。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故俗人有“大睡三千,小睡八百”之語。先是摶乘驢過天津橋,聞太祖克汴,乃大笑墮驢曰:“天下自此承平矣。”至是太宗遣使,召之赴京。
楊業既至京都,朝見太宗。太宗深加安撫,賜齎甚厚。因令設席犒賞征遼將士,君臣儘歡而散。
卻說楊業在關中得聖旨來到,與諸將儀曰:“朝廷既有班師之命,可將將士分作前後而行,以防北兵追襲。”延德進曰:“所可貴者機也。大人連勝遼敵,再假十數日之程,直搗優薊,取其地理以歸,上報朝廷知遇厚恩,豈不美哉?”業曰:“吾亦有誌如此,何如君命既下,若不還軍,反有違背之罪,縱建微功,亦不敷償也。”延德乃不複敢言。次日,令劉廷翰等恪守遂城,自率所部離了瓦橋關,徑望汴京而回。靜軒詠史詩曰:
賢人發難,動出萬全。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若重之謹之,蠻夷不敷吞,燕薊不敷取。自古疆場之難,非儘由蠻夷,亦多因邊吏擾而致之。若緣邊諸塞,撫禦得人,但使峻壘深溝,蓄力養銳,自逸以處,寧我致人!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及任人。如是則邊鄙寧,而河北之民獲歇息矣。臣又聞:“家六合者,以天下為心。”豈止爭尺寸之土,乘蠻夷之勢罷了!是故賢人先本而後未,安內以攘外。是知五帝三王,未有不先底子者也。堯舜之道無他,廣推恩於天下之民爾。推恩者何?在安而利之。民既安利,則蠻夷斂衽而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