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筆記_第一五六章 五嶽真形止乾戈(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善音等眾歡樂歎曰:善哉善哉,真藏孺子鼓吹妙義,廣示人緣,開大乘

孫全倒也不急,心知此時如果便緊隨其上,不賜與智舜和尚反手之機,這智舜和尚定然可交代於此,但至當時,除非完整撕破麪皮,孫全倒是不好挑起與李煦寧之間之鬥爭,如此一來,倒是將白搭一番力量,故而將這智舜擊退以後倒是並未再行脫手,而是淩於虛空諷刺道:“賊和尚,你佛莫非就這等手腕?莫要笑掉大牙。有何手腕便速速施出,今番貧道倒要瞧個究竟。”

元始天尊處於大眾,俄然變體,入寶珠中,寂然不動。四眾惶恐,莫知地點。七日七夜,風景不見,猛獸毒蟲轉加昌隆,一國男女號天叩地,無所歸依。爾時真藏孺子於大眾中恬然靜慮,稽顙伏地,奉請天尊,願救百姓,慈恩重見。懇陳未訖,忽見山上光亮遍照,十方無極天下、天國幽徒,悉皆擺脫。

天尊答曰:善哉善哉,汝大慈悲,為緣請益。當來眾生,無有慧眼。汝等聆聽,善思善念,吾為汝說真藏端莊,無生無滅。當來眾生依此文義,天然得解。我顯一字,非疇昔,非將來,非見在,非內非外,非長非短。此一字者,易受易行,諸觀之法,各種便利。此觀第一,初從數心。心法不住,法不住故,則無定法;無定法故,則見道慧;見道慧者,便是本身,不生不滅。複有三種寂靜聰明,入法神通,一者貪著,二者嗔怒,三者癡愛。此三法者為行之先,證道之所。何故故?法無貪故,貪性寂滅;法無嗔故,嗔性清淨;法無癡故,癡性擺脫。證此性者,達三寶門,入真藏法,名大法王,各種具足。

智舜和尚正行結印,哪知這孫全施得二咒以後氣勢滔天,顧不得不想,當下停息告終印,橫過金錫杖便直抵而上,然智舜和尚本便很有不適,又是倉猝抵擋,如何能鬥得過孫全。那金錫杖不過抵了孫全右拳二息,吃不住那罡炁如山,當下便橫飛數十丈之遙,血灑長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