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秋末冬初,林場職工捉到兩條大蛇和21條小蛇,籌辦發賣。
人蛇情深,共創生物學古蹟
這一動靜剛好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討所副所長趙爾宓傳授看到了,他是林業部環境和野活潑物監測中間初級專家參謀,是我國研討兩棲匍匐植物範疇裡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看到這條向來冇有見過的斑斕的大蛇,他第二天就拍來了電報,請陳遠輝儲存好活蛇標本,速送成都生物研討所鑒定……陳遠輝把蛇放在醫用鹽水瓶裡,又把鹽水瓶放到塑料桶裡,坐上了開往成都的火車。
2003年6月,在田野餬口了2個多月的青青,又安然地回到了陳遠輝的家中。7月尾,在陳遠輝的經心顧問下,青青又順利產下了20枚蛇卵。
捐軀護蛇,隻為瀕危“國寶”不再被偷獵“小青龍”固然有了正式的莽山烙鐵頭蛇稱呼,但是有關它的種群數量、餬口習性卻一無所知。
陳遠輝認識到這就是瑤民傳說中的莽山“小青龍”,他怕捕蛇人措置不當,這類奧秘的“新蛇種”落入犯警分子之手或不幸滅亡,結果將不堪假想。
學名:ermimngneni
陳遠輝趕緊把衣服脫了下來,鋪在地上,然後把母蛇悄悄地抱到衣服上麵,再連衣抱起來放在懷裡。他決定把這條不幸的母蛇帶回家醫治。
到達成都時,陳遠輝幾近虛脫。趙爾宓傳授在對“小青龍”細心研討辨彆後,確認“小青龍”是蛇亞目蝰科烙鐵頭屬中未經記錄的一個新蛇種,便定名為“莽山烙鐵頭蛇”。
見青青已處於成熟期,陳遠輝怕它孤傲孤單,便想捉一條公蛇來給它做伴,同時也可停止配種。但是連續3年疇昔了,陳遠輝尋遍了莽山的原始叢林,卻冇有發明一條公蛇。
成果,這類尚未被國際學術界定名的蛇,被定名為莽山烙鐵頭蛇。
[轉帖]莽山烙鐵頭何時告彆初級庇護
莽山烙鐵頭蛇被髮明於海拔700―1100m的山區林下。6月下旬至7月產卵20――27枚,蛋紅色,橢圓形,卵徑34―38mm×50―66mm,重31――40g.產卵後親蛇有護卵與孵卵習性。在25―30溫度下,60天擺佈孵出仔蛇,初孵好蛇全長330――460mm,重15―35g。
(2003年10月下半月版《知音》作者:謝雲輝)――蛇類專家陳遠輝救護莽山烙鐵頭蛇的故事[背景質料]:
陳遠輝敏捷趕到林場,翻開竹籠一看,他頓時驚呆了,隻見大蛇頭呈三角形,有小孩拳頭大,狀如家庭燙熨衣服的烙鐵;蛇的通體充滿著草綠色與黑褐色相間的斑紋,啤酒瓶粗的蛇體,一片片金黃色的鱗片在陽光的暉映下閃閃發亮,而尤其顯目標是蛇的尾部長有一段8厘米長的乳紅色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