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命大明朝_第二章 路遇吳三桂,軍前定武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一席話說的世人唏噓不已。

高一鳴看氛圍襯托的差未幾了,便道:“吳愛卿,現在全海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反叛,外有大清虎視眈眈,不曉得你可有平敵之策。”

吳三桂聽天子向本身問策,考慮了一下道:“臣覺得當前我大明軍隊固然人數上仍有上風,但是百戰精兵甚少,臣覺得我們當前應以恪守為主,等敵軍怠倦我各路雄師會合以後,再緩緩圖之。”

本來吳三桂收到崇禎天子讓他起兵勤王的旨意後,立馬就點齊四萬兵馬朝都城而來,但是因為敵我兩邊力量差異,他的部將勸他不要趕那麼快,看看風向,如果其他各路勤王人馬能夠及時趕到,那麼他們再去不遲,如果其彆人馬趕不到,他們這點人馬去,還不敷敵軍塞牙縫呢,一旦山海關有失,那大明江山可就傷害了。

在當代,君王的聖旨就代表君王本人,不但接聖旨的人要淨身、焚香跪著接旨,代寫的和聽寫的也要跪著,以此明示皇權的至高無上。

“以往都是我的不對,我識人不明,導致祖宗基業毀於一旦,幸有將軍等忠臣仍在,朕心甚慰。”

見到崇禎的吳三桂,不敢信賴的狠狠又揉了一遍眼睛,直到瞥見高一鳴身後的吳襄和陳圓圓,他纔信賴這統統都是真的,天子總算捨得分開都城了,大明江山有救了,這是吳三桂內心最實在的設法。

“再探!”

“皇上聖心獨照,臣深覺得然。”吳三桂衝動道:“現在山海關處在清軍和闖賊軍的夾攻之下,想來闖賊不日就會兵臨城下,正該撤出關寧鐵騎這支有生力量,以策萬全纔是。”

“皇上賢明,大順軍固然人數浩繁,但是可戰之兵不會超越三十萬,而清軍有精兵二十餘萬,山海關交給闖賊,可讓他們相互內鬨,而我們就能抽出身來。如此便能夠減弱兩敵力量,又可覺得我們會聚雄師爭奪時候。”

“我說,你寫,為朕擬五道聖旨,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不錯,不過為了不讓張獻忠和李自成兩股賊兵互為犄角,我籌辦先承認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穩住一邊,如此做,一是因為張獻忠力量相對虧弱,今後好清算,二是讓他們內部產生裂縫,不求他們短期內會束甲相攻,但求相互間不那麼信賴就好。”

“彆的,還要趁著李自成精銳都在北方之際,我們要趁機剿襲長安,堵截兩股賊軍來往聯絡之通路,以後尋機,再一一毀滅之。”

打發走標兵,高一鳴催促雄師持續進步,再行五裡,標兵已經探明對方統軍將領身份,恰是從山海關趕來都城勤王的吳三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