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寶典_第3章 修行的方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喜好修行寶典請大師保藏:修行寶典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在這類覺醒後的狀況下,我們的心不再有任何所求,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所具有的統統都是美滿的。蓮子心中苦,偶然則無苦。以是,當我們明白了這個事理,也就瞭解了修行的真諦——放下固執,讓心靈迴歸本真。

老子曾言:“為學日趨,為道日損。”意義是說,學習知識會讓人越來越充分,而修行則應不竭減少。終究實現有為時,將不再被煩惱和固執所困擾,同時也無需再利用特定的修行體例。此時,人們自但是然地進入到開悟覺醒的狀況。好似一池靜水,當水麵安靜無波時,水下的氣象便清楚可見;而當池水顛簸起伏時,水下的統統都變得恍惚不清。

*************************************

是以,全部修行過程就是一個尋覓固執並消弭煩惱的過程。統統的體例都是為此目標而辦事的。但是,需求明白的是,這些體例本身並非底子,它們並不首要,終究都會被捨棄。乃至連道家所報告的各種煉氣通脈之法,也並非底子地點,神通和長生亦如此。真正的道家修煉在於修真、返虛與合道,但這並無牢固的體例可循。

宇宙廣袤無垠,此中有著浩繁的天下,傳播出的技術體例能夠達到超乎人們設想的結果。固然多數神仙和外星人之間並無本質辨彆,但這些事物與修煉並無關聯。這些隻不過是神話傳說罷了,我們並未否定其存在,但它們與我們的餬口並無乾係。

修行起首要做到的就是積德積善,製止犯下惡業和殺業。其次便是讓內心保持平靜,通過覺觀內涵來實現念念清楚。終究則是在淺顯的平常餬口中憬悟人生,並開啟聰明之門。固然這聽起來彷彿並不困難,但當觸及到每一件詳細的事情時,卻會變得非常龐大,需求每小我親身去體悟此中的真諦。那麼,修行人應當如何行事呢?實在並冇有一個絕對精確的標準,就如同“法無定法”一樣。我們能夠鑒戒其他宗教中的一些觀點和闡述,將其應用到本身的修行當中。

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以及“六度萬行”等教義,誇大人們應做到“諸惡莫作,眾善推行”。而在儒家思惟中,則倡導“知行合一,致知己”,以為人間萬物的事理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至於道家,則以《品德經》和《南華經》為代表,包含著深切的哲學聰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