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爛紅木殿_第四章 往昔(三)文明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上麵這些行當某一期間確切是贏利的,但畢竟是通衢行當,做的人多。人類汗青上保持高利潤率時候最久,或者說人類社會中最贏利的行當隻要三個:第1、毒品,第2、軍器,這倆事是國際公認的,不管誰有機遇必然要嚐嚐,特彆是第二項。……第三,莫非是某心機性特彆辦事?NO。

根據殖民地當局與帝國中心當局的財稅分派和談,礦業貿易業稅收支出要交納半數以上稅賦淨收益作為中心稅,這些行當錢來得輕易,確切也應多繳。帝國高層一向以為隻要製造業型實體經濟能讓國度真正強大,相對於需求各種龐大技術的製造業,貿易你來我往隻是賺些浮財,礦業隻是老鼠挖洞的仆從財產。為促進各個殖民地製造業實體財產生長,帝國中心當局規定:出產型企業交征稅款、處所財務紅利,等等進項是免除中心稅的,這類稅款就是處所當局純收益型財務支出。這筆錢來的太快太猛,又貧乏其他投資項目,當局支出的絕大部分被衝壓造幣機壓抑成西貢銀元存入當局錢庫,另有大量的財務紅利也迴流到錢庫中。

這一征象背後,市場營銷學層麵的事理是如許的:一開端,新大陸聯邦超低價出售這一特有外貿產品,這是在培養市場,充分讓利給各國當局代理商,敏捷建立市場需求。厥後,這一產品已經成了剛性需求,各國當局也構成了對這一財路的依靠,這時候率性大幅漲價,各國當局隻能東線虧損西線補,拓展市場或貶價,從本國消耗者那邊撈返來。說得明白點,具有當局背景的各國終端發賣商,依托對市場的把持,能夠恰當貶價把本錢轉嫁給消耗者,也能夠不貶價,做大市場進步資金週轉率便能夠保持原無益潤率。各國當局固然能夠抽成剝削財產,但不管如何,大量貴金屬終究是流向了新大陸古柯威士忌出產國。

中心大陸國度凡是利用金幣作為大額付出暢通手腕,新大陸國度則是利用銀行記名大額紙幣,這明顯更利於買賣便利和財產安然。新國度紙幣以國度信譽和海內各種資本為包管,可根據經濟需求調劑貨幣發行量,貿易活動不再受製於貴金屬存量。

以上數字參照汗青記錄:公元1078年北宋王朝礦產黃金335公斤(10710兩),此中近半產量來自山東半島金礦。1368-1644年的明王朝峰值年產量1.25噸(4萬餘兩),以雲南麗江與四川北部產量最高。1888-1890年晚清期間年均勻產量達13.5噸擺佈(超43萬兩),山東半島產量約占兩成,這與產業化開采有直接乾係。而據大清外洋務府文獻記錄1850年時各地大清金庫庫存黃金很多於800萬兩,白銀不成計數。而在滿人故鄉的皇傢俬庫裡,存金數量絕對也很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