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隻是眨巴著眼墮淚,又用袖口擦了又擦。
吳用、湯隆等人又看了很久,才收起金屬膠囊,用小推車推了李逵的老母,引了李逵的mm,走向回梁山的路。
其他倒也罷了,這打造兵器一項需求大量鐵料,並且打鐵的匠人有限,並且楊誌刻畫的圖樣有些過分龐大,普通程度的鐵匠很難完成。這一環境上報到智囊那邊時,天賦科學家施坦恩吳用也深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理,親身帶領隨參軍士來到周邊產礦州縣停止調研,世人剛到沂水縣城裡的酒坊歇腳之時,卻偶爾碰上了“鐵器專家”湯隆和像鐵一樣樸重堅固的豪傑李逵。
打這以後,湯隆才與吳用、白勝、楊誌等人會商起這兵器製造之事。
那是一把“九發連射弩”。凡是的弓弩隻要一張弓,一個箭槽,扣動扳機時,弓箭沿著箭槽發射而出,射擊仇敵。而這把連弩,卻有九個箭槽,同時又有九張弓。同時拉滿九張弓時,填裝九支特製的弓箭,扣動一次扳機時,由上而下順次射收回一支弓箭,一次填裝可最大持續射發九支弓箭。
楊誌試弩時,把個弓閂向後拉時,九張弓同時拉滿,掛在擋舌上。又從湯隆手中接過插在一根九孔木棍上的九支合金箭頭羽箭,一下子便裝填進九發連射弩中。然後對準百十米開外的一條放了九隻空碗的長條板凳,稍作對定時一邊扣動扳機一邊橫向挪動射擊位置。隻聞聲“啪啪”聲一共響了九下,九隻空碗順次被射得粉碎。
眾頭領聽完吳學究講完在沂州與湯隆以及李逵的奇遇,又相見了湯隆和李逵的家眷,趕緊安排了新上山的大家的住處,安設安妥後,這才大擺筵席,又熱烈相慶了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