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弟子一早已經在“大羅天”屋內擺放好了供桌。供桌之上又擺放著香、花、燈、果、茶等一應供品,又有旗、箭、印、牌、簡等一應的法器。
能夠設想這房間內本來非常空曠。
自臘月二十五早上至正月初五午餐前止,羽士們的每次用齋均要“過大堂”。
一時候,屋內的眾羽士、信眾們也都跟著大聲朗讀起來。
玄門對用飯的講究很多。平時用飯,被稱為“便堂”;普通節日進飯堂用飯,被稱為“鞠問”;而首要節日裡的鞠問用飯則稱為“過大堂。”過大堂的禮節繁多。起首要整齊衣冠,遵循長**序在飯堂門外排班,順次進堂、用齋。用餐前,必須先供奉祖師。而進餐的時候,切忌“響齋”,不能說話,不能吧嗒嘴。就連用餐的筷碗擺放也很有講究:每人麵前置兩隻碗,左碗盛飯右碗盛菜。用飯前,將筷子橫於兩碗前麵近身的一側;而用餐結束後,則要將筷子垂直放於兩碗的中間,以示齋畢。待全部用餐結束後,方丈、道眾站起、打躬施禮,順次退出。
諸位香客天然不能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步罡踏鬥,四平八穩、不慌不急地走進大羅天。
都說西方上帝教的用餐禮節煩瑣。和玄門的“過大堂”比擬起來,卻真是小巫見大巫。
一轉眼,秦路又瞥見跪在一旁的兩個香港人彷彿也看到了保險箱,相互低聲私語交換著甚麼。
屋角一套簡易的聲響設備循環播放著《廣宗承平樂》、《大羅天曲》等玄門的典範音樂。絲竹聲聲,餘音繞梁。和著渺渺升起的供捲菸霧,真是如幻如夢,如墜瑤池。
所謂的“迎鑾接駕”,實在首要的內容是唸誦《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簡稱《度厄經》。
典禮普通於臘月二十四日的半夜在露天停止。
甚麼事?
秦路偷眼望去,隻見陸伯陽頭頂鵝黃冠,腳踏青雲履。身背陰陽雌雄劍,度量太極馬尾塵。雙目如炬,一臉正氣。
四下裡的其他觀眾也都屏氣凝神,為這巧奪天工的作品所深深佩服……
秦路又四下尋覓阿誰“殺手”。看到他正低眉順目地吟誦著經文。倒真像個虔誠的信徒。
跟著保險箱門的遲緩翻開,奧秘、高貴的玉清聖像又一次得現人間。
麵對著如此精彩的藝術品,秦路心中不由悄悄叫絕。
緊跟在他的身後,在執事張道成的帶領下,世人也順次魚貫而入。
陸伯陽把雕像悄悄地放進水盆中心。
並且全部典禮全數對外開放,並且歡迎大師前來觀禮。這在平靜觀的汗青上還是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