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_第52章 拜水都江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岷江是長江上遊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遊,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遊,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係及浩繁野生河網一起構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流,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遊有黑水河、雜穀腦河;中遊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流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首要水源來自山勢險要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位,雨量首要集合在雨季,以是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會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天下文明遺產、天下天然遺產、國度5A級旅遊景區。

起首,李冰父子邀集了很多有治水經曆的農夫,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計鑿穿玉壘山引水。因為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究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全部成都平原是隧道的地上懸江,並且懸得非常短長。成都平原的全部陣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當代每當岷江大水眾多,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水災,又是赤地千裡,顆粒無收。岷江水患耐久禍及西川,蠶食良田,擾亂民生,成為古蜀國儲存生長的一大停滯。

唐朝,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質料和體例,主如果“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接收前人的治水經曆,帶領本地群眾,主持修建了馳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團體打算是將岷江水流分紅兩條,此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如許既能夠分洪減災,又能夠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含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