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底子、國度經濟生長的首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保護,並設專職堰官停止常常性的辦理保護,開今後曆代設專職水利官員辦理都江堰之先河。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穀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處所,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本來岷江上遊流經陣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俄然減慢,因此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堆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會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天下文明遺產、天下天然遺產、國度5A級旅遊景區。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根本上,依托本地群眾大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固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感化,但因江東陣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必然的流量,並充分闡揚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感化,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今後,又決定在岷江中構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因為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彷彿一條魚的頭部,以是被稱為“魚嘴”。
在李冰的構造帶領下,人們降服重重困難,顛末八年的儘力,終究建成了這一汗青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有效的辦理包管了全部工程曆經兩千多年仍然能夠闡揚首要感化。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賣力保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並“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而後各朝,以堰首地點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製定了實施至今的歲修軌製。
當代竹籠佈局的堰體在岷江激流打擊之下並不安定,並且內江河道固然有排沙機製但仍不能製止淤積。是以需求按期對都江堰停止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閒時斷流歲修的軌製,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明朝以來利用臥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記,現存三根一丈長的臥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彆離鍛造於明萬積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觀光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旅遊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紀行》一書中說:“都江水係,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來往甚眾,運載商貨,來往高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