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圍城時,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全軍六萬人,此次增加到八萬人,首要將領完顏闍母、完顏昌、劉彥宗等仍在軍中,隻要郭藥師以燕京留守的名義,留駐燕京。西路軍仍以完顏宗翰、完顏希尹、完顏婁室三大將為主副帥,完顏銀術可等戰將都屬麾下,漢人高慶裔,時立愛為謀主。完顏婁窒、完顏希尹兩人輪番至潼關外督師禁止宋朝的西軍勤王。西路軍的總人數,本來與東路軍相稱,也是六萬餘人,顛末耐久的圍攻太原,兵力不竭彌補,總數增加了一倍以上,這時除封閉潼關的五萬人外,仍有七八萬人插手第二次開封圍城。計東西兩路金軍的兵力已超越十五萬人,比第一次圍城戰增加了一倍半。而宋朝這邊,第一次圍城時開封本來的禁軍加上西北連續開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二三十萬人。得救後,這些雄師冇有安設到該當去的處所,一部分被遣送複員回西北,一部分插手太原得救戰而遭到喪失,一部分在黃河南岸崩潰,另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經濟上的來由斥逐。乃至第二次圍城時城內守軍不滿七萬。各地勤王軍早已遭到唐恪、耿南仲的號令而纏足不前。隻要南道總管張叔夜與兩個兒子伯奮、仲熊違背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萬三千人勤王,在潁昌府遭受完顏宗翰部,大小十八戰互有勝負,最後全軍突入開封城,這是第二次圍城之役中獨一的一支能夠進入開封城的勤王軍。
胡繩:當金兵南下時,一起顛末險關樞路,全無宋兵抵抗,使金人都感喟說,宋朝太無人了。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了。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循盟約的。宣和六年(金天會二年,1124年),當時的主將完顏宗翰、完顏宗望都反對割山西地與宋,太宗還說:“是違先帝之命也,其速與之。”宗翰、宗望反對割山西地,《金史·宗翰傳》有一段記敘很清楚:“宗翰複奏曰:‘天賦子征遼之初,圖宋合力夾攻,故許以燕地。宋人既盟以後,請加幣以求山西諸鎮,天賦子辭其加幣。盟書曰: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今宋數路招納叛亡,厚以恩賞。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貫,嘗期以月日,約以誓書,一無而至。盟未期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寧,割付山西諸郡,則諸軍失屯據之所,將有經略,或難耐久,請姑置勿割。’上(太宗)悉如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