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澳洲失守,美國就將落空最後一塊抵擋華軍的掩體,有鑒於此,美國人製定了名為“颱風”的反擊打算。意在打通美洲至澳洲的運輸線路,奪回一部分東承平洋製海權,起碼要向百姓證明當局冇有一向被動捱打,加強百姓持續戰役的信心。
不過環境在華軍登岸東南本地後產生竄改,從東南亞抽身後華軍具有充沛的運輸力量空餘,兩個水兵陸戰師和四個步兵師、一個坦克師的軍隊被運奉登陸,標記取聯軍的抵當進入倒計時。
可惜好運到此為止,發明美軍分艦隊的不是華軍潛艇或者巡洋艦,而是一架華軍長途高空窺伺機。事情就是如此荒誕,被以為效力最低的高空窺伺機發明瞭仇敵,數量最多、效力相對較高的潛艇和戰艦卻冇有發明。
題目的關頭在於華軍不籌算被動捱打,胡亂猜想美軍的打擊目標。他們有充沛的兵力,能夠采納更加主動的戰術。以東承平洋上的島嶼為臨時基地,五十多艘遠洋潛艇進入南美西海岸,窺伺美軍分艦隊的諜報,獲得他們的進步資訊。二十一艘輕型巡洋艦也插手搜尋的步隊,不過在承平洋上找到這麼一隻艦隊並不是輕易的事。華軍既不曉得美軍分艦隊的航路,也不曉得他們進步的詳細時候和速率,在發明這支艦隊之前,華軍主力艦隊隻好耐煩等待。
PS:本書另有幾章就要末端,作為小白君的試水之作,也經曆了八個月的時候,末端太粗糙,也是冇體例的事情。這段時候感激大師的伴隨,感激大師的支撐!受寵若驚!(未完待續。)
反擊的方向也顛末沉思熟慮,大西洋方向的德軍因為北海海戰的得勝,再次縮回港口,英軍和美軍的戰艦逐步主導了大西洋。但陸處所向德軍氣力未損,即便幾百萬雄師進入俄羅斯,西歐方向德軍仍然安插了一百多萬雄師,製止協約國登岸的大西洋壁壘正在成形,美國人不想在陸軍籌辦不敷的環境下與強大的德軍開戰。聯軍加強了在北非的軍事存在,目前仍舊以戍守為主,固然俄羅斯的抵當非常需求盟友的幫忙,固然尼古拉二世的求援信堆滿了白宮總統辦公室的案頭,英美兩國仍舊決定將反擊地點放在承平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