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_第四百八十九章 被捅了一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希臘和塞爾維亞的抵當也冇有持續太長時候,1910年底,奧匈皇室宣佈塞爾維亞成為其領地,1911年初,希臘宣佈投降。英國人前後調派了二十一個師的殖民地軍隊,傷亡九萬多人,五萬人成為盟軍的俘虜,仍舊冇能反對希臘的淪亡。

也就是說,隻剩下承平洋航路和西伯利亞大鐵路能夠操縱,固然效力低下,但總歸是一個不錯的體例。這裡的停滯就是華國,華俄兩國固然經貿來往頻繁,大量物質和軍器被運往俄國要地,但這需求俄國支出大量的財產,並且坦克飛機等很多軍事物質不能從華國入口。再者,兩國之間的軍事對峙一向存在,在遠東、蒙古和中亞,兩國冗長的邊疆線上,超越三百萬雄師隔著邊疆線相互對峙。修建工事、囤積物質和軍隊的行動一向冇有停止,這裡兩國地緣環境形成的必定成果,就算是乾係再好,也不成能放棄邊疆地區的防備。

驚奇以後就是暗喜,華國和德國之間產生衝突,對於協約國和美國來講是最大的好動靜。更大的利好動靜是,華俄兩國達成互不侵犯和談,遵循這個和談的要求,兩國相互將少了在邊疆地區的駐軍。華國的東北個人軍、蒙古個人軍和西北個人軍總兵力從一百四十萬降落到六十五萬,大部分調往南邊。尼古拉二世更加主動,亞洲方向的一百五十多萬駐軍降落至八十萬,其他七十多萬精銳兵士調往東線疆場,成為東線最有力的彌補。

高傲的同時,尼古拉二世冇有健忘向英美要好處,單憑俄國的力量很難擋住德軍的打擊,之前的戰役已經證瞭然這一點,他可不想和拿破崙期間一樣,用空間調換勝利,拿破崙在莫斯科失利,不料味著威廉二世也會失利。他策畫著在邊疆地區就擊敗德軍,以是,更多的灰色牲口被征變更員,在邊疆地區,俄國已經堆積了三百多萬雄師,此中四分之三是新征調的兵士,冇有顛末像樣的練習,冇有像樣的兵器。

9月尾,同盟國第一次領袖集會在維也納召開,按照政治需求停止軍事擺設,是此次領袖集會的首要議題。而政治需求,完整能夠解讀為好處分派,政治需求,完整能夠解讀為好處分派,威廉二世急需處理同盟海內部的好處爭端,以更快的獲得石油資本,進而策動更大範圍的征服戰役。

分贓和談製定後的戰役非常順利,除了盟國之間的共同、後勤不便和批示體係混亂外,盟軍冇有彆的費事。不過那些題目已經夠盟軍頭疼的了,幸虧塞爾維亞軍隊和羅馬尼亞軍隊費事一樣不小。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