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_第四百八十八章 鋪滿歐洲的旗幟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建立軍事研討委員會被以為是協約國和美國最明智的決定,它暴漏了本國大量貴重乃至是無價的技術,但一樣接收了外界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技術程度最高的英國進獻度最大,這類看似不成能的奉獻來自於德國和華國的刺激――如果不這麼做,英國與華國的差異將被越拉越大。在抵當外星人的入侵中,地球人常常會在龐大的打擊下連合起來,互通有無,在英國人看來,華國就像入侵的外星人普通,那些設備之先進,更是充滿了科幻意味。

施裡芬主張南下打擊巴爾乾,拿下羅馬尼亞的油田掉隊攻塞爾維亞,與奧斯曼帝國會師。並隨後集合兵力打擊埃及和北非,完整截斷英國的物質運輸通道。這個計謀另有彆的一個嚴峻的意義,那就是攻略中東地區,獲得那邊更加豐沛的石油資本,並拉近與華國的間隔。

空軍的擴大比水兵順利的多,從飛機問世以來,喜好刺激的美國人就非常正視這類新式玩具,廣袤的國土上具有太多麵積龐大的蒔植園,農場非常適合用飛機播撒農藥。同時官方也對空中運輸存在不小的需求,在需求的鞭策下,美國的飛機研製停頓不慢,飛機製造程度和飛翔員保稀有量都很強。特彆是軍事委員會供應了大量先進技術,共同英國等國度的製造工藝和技術,美國空戎服備的飛機數量和質量都在敏捷晉升。

挪威的戰役不測的狠惡,五個步兵師和一個馬隊師、一個坦克旅的英軍軍隊被派往這裡,與五個師的挪威軍隊共同抵當德國人的入侵。挪威人表示出的戰役力讓德國人震驚,兩邊苦戰半個多月的時候,德軍終究推動到奧斯陸四周,但已經冇不足力持續打擊。

在海內動員了更多兵力,並得以從法國疆場上抽調雄師的德意誌軍隊有充沛的兵力南下。在法國留下兩個個人軍後,德軍將主力調往東線,在南下打擊南歐還是向東打擊沙俄的題目上,總參謀部內部產生了分歧。

獲得鐵礦石產地後,德軍總參謀部將目光對準了歐洲的石油產地之一――羅馬尼亞,這裡的油田開采汗青很長,厥後又被英國石油公司擴大了開采範圍,其石油產量在歐洲僅次於沙俄的巴庫油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