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一向都是西涼軍交戰的大殺器,統統將士都是弓箭手,戰騎也不例外。故而,善於弓馬的蠻軍想在西涼軍麵前占便宜,無疑是找錯了工具,撞上硬茬了。
李摯帶領金甲戰隊隨軍反擊的目標隻要一個,那就是履行斬首打算。在蠻軍主帥蹋頓地點的中軍帥旗下,起碼堆積著近百位蠻夷部落首級。這些部落首級的氣力不一,其部落有大有小,但無一例外都是蠻軍的領袖。此中烏桓“代單於”蹋頓更是全部蠻軍的靈魂人物,而他也是李摯此行最首要的擊殺目標。
取下信帛後,史阿將信鴿放進籠子,遂快步跑到李利身邊,將手中的信帛順次遞給李利。之所以是順次遞交,是因為三隻信鴿都有特彆標記,這些標記就代表著前後挨次。
值得提及的是,夙來好戰的李利此次卻破天荒的冇有參戰,而是帶著孔明和田豫登上白狼山山頂,居高觀戰。而這恰好合適李利向來不拘一格的行事風格。當彆人都覺得他會親身率軍衝鋒陷陣時,他反而不會在疆場上呈現;正如中原諸侯都覺得他不會放下中原戰局於不顧、親率雄師東征一樣,他反其道而行,恰好呈現在幽州疆場上。
史阿聞言後輕聲複述一遍,李利微微點頭,遂身形未動,擺手錶示史阿速去傳信。史阿躬身退去,未幾時便見兩隻信鴿振翅騰飛,一隻向北飛去,另一隻則飛向東邊。籠子裡還剩一隻信鴿被史阿交給一名親兵,而那名親兵則提著籠子跟著史阿,一左一右站在李利身後。
俯視著山下緩緩升騰的赤色迷霧,李利神情安靜,臉上古井無波,看不出一絲情感顛簸,似愣神又似冷酷,身形一動不動,穩若盤石。
固然戰況狠惡而膠著,但漢軍的兵力優勢還是冇法彌補。左、中、右三支戰騎都處於蠻軍的圍攻當中,處境非常倒黴,短期以內還能抵擋蠻軍的打擊,但是跟著傷亡不竭增加,時候一長,隻怕很難擋住蠻軍的猛衝猛打。即便如此,如不是漢軍火線弓弩浩繁,將陣前編織成密不透縫的箭矢大陣,恐怕蠻軍早已衝到火線,大肆搏鬥步軍了。
目睹戰局不妙,諸葛亮和田豫二人對視一眼,神情愈發凝重,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驊騮馬背上的傲然聳峙的身影。
這並不是說漢軍將士能夠以一敵四,而是將近十六萬蠻軍當中有一半都是蠻夷部落中的淺顯男丁,他們當中不但有半大孩子還豐年近半百的白叟。但是他們現在都拿著兵器,騎上戰馬,跟從部落將領衝上疆場。上了疆場便是兵士,疆場上冇有憐憫,存亡各安天命,技不如人,等候他們的就是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