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另有一項和談,這便是誰若斬殺袁紹或袁術,其州牧府地點的郡城便歸誰統統。這就意味著,袁氏兄弟堆集多年的府庫賦稅就歸其統統,其他諸侯眼紅也冇有效,畢竟袁氏兄弟纔是討袁之戰的重中之重,理應如此。
洛陽郡守府。此前一個時候裡,正堂大門緊閉,現在卻俄然翻開,從中走出數十位西涼將領。
其次,此番討袁之戰有兩個主疆場,一個在河北,另一個在淮南,是以聯盟設有兩位副盟主。河北疆場以兗州曹操為打擊主力,他將率兵攻打青州;淮南疆場以荊州劉表為主,帶領麾下荊州軍會同江東孫策攻打袁術,誰打下的地盤便歸誰。而我則帶領雄師進軍遼東,會同遼東公孫度、幽州公孫瓚和叛軍首級閻柔三股權勢,掃平占有幽州邊疆的烏桓部落和鮮卑蠻軍,而後揮師南下,肅除冀州袁紹。
與之相反,本來盤算主張據城死守的公孫瓚一掃委靡之勢,大誌大振。他一麵調派田楷率兵抵抗閻柔叛軍的襲擾,安定火線;一麵親身帶領雄師抵擋冀州軍的打擊。並披甲登上城頭,親身上陣廝殺,批示雄師守城。跟著一次次勝利打退冀州軍的強攻。公孫瓚麾下的幽州軍士氣大振,鬥誌昂揚,廝殺當中愈發英勇,硬生生扼殺了冀州軍微弱的進守勢頭,使得兩軍再次墮入對峙對峙之狀。
而在此之前,得知袁術稱帝的動靜後,江東孫策第一時候佈告天下,正式離開袁術麾下,毫不躊躇地與袁術拋清乾係。彆的,孫策在江東四郡以內大肆捕殺袁術的親信部將和文官,手腕判定而殘暴,旗號光鮮地表白態度,擁兵自主,盤據江東。
目送將領們連續走出府門,李利背動手站在正堂中心,頭也不回地對堂下拐角處伏案疾書的糜竺叮嚀道:“把本將軍的號令謄寫七份,調派快馬敏捷送到各鎮諸侯手裡,免得他們曲解。”
這三項盟約是我提出來的,故而我軍必須遵循,不得僭越。說到底就是一句話:人無信而不立。我李利素以言而有信著稱於世,此次自是也不例外。還望諸位銘記於心,切莫讓我李利失期於各鎮諸侯。”
絕無獨一,隻此一例。
??
究竟證明,賈詡對討賊聯盟建立後的局勢判定得很精確,能夠說是涓滴不差。
至此,討賊聯盟方纔建立,各鎮諸侯便迫不及待的領兵出征,出其不料,第一時候建議進犯。短短半個月內,聯盟中五路諸侯接踵出兵,在河北與淮南兩個疆場上圍殲二袁,出師得勝。打得有聲有色。與此同時,凡是與西涼李利相鄰的諸侯都在邊疆上屯集重兵。時候防備西涼軍偷襲本身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