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大將軍鞠義在冀州一眾僚屬當中有些不得民氣,勢單力孤,但他在軍中卻深受將士們推戴,威望頗高。最首要的還是他戰績顯赫,統兵兵戈絕對可謂一流,在連番與幽州公孫瓚的對戰當中,他用兵有方、屢戰屢勝,迄今為止尚無敗績。這都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戰績,使得冀州眾僚當然對鞠義賣主求榮的前科念念不忘,好感全無,卻不得不承認冀州能在司隸慘敗後敏捷規複過來,鞠義居功至偉,統兵兵戈離不開他。
至此,鞠義成為冀州軍僅次於袁紹的雄師統帥,實至名歸的冀州第一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謂是功成名就,軍功顯赫,躍居冀州眾僚之首。
司隸大戰前,冀州袁紹擁兵三十餘萬,力壓中原群雄,模糊閃現出中原霸主之姿,陣容空前,迫使中原群雄以袁紹馬首是瞻,無人勇於捋其鋒芒。
“聖旨上說得很明白,天子和百官們已經離開西涼地界,不日便將到達東都洛陽,故詔令各路諸侯入京勤王,共參議伐西涼李利之義舉。”
大半年時候,冀州袁紹一邊抵抗公孫瓚的打擊,一邊籌措賦稅招兵買馬,將冀州各大世家和豪強縉紳們結合起來,同進退、共榮辱,好處共享。手腕迭出不窮、連環相扣,將冀州世家和豪強們硬生生綁在本身的戰車上,這讓袁紹在很短的時候內獲得大量幫助,籌集了無數賦稅輜重,大肆招募兵馬,氣力與日俱增,敏捷規複強大。
說到這裡,鞠義語氣一頓,昂首看向袁紹,恭聲道:“末將覺得聖旨中提及的討伐西涼軍之事,能夠臨時擱置不談。前番主公結合各路諸侯討伐義舉已經證明,各路諸侯出兵不著力、畏首畏尾,各懷鬼胎,蓄意儲存氣力,試圖鼓動彆人與西涼軍血拚。但是,放眼天下,能夠存留至今的諸侯霸主們都不是庸碌之輩,誰都不是傻子,決然不會傾儘儘力與西涼軍血戰廝殺。故而,結合諸侯討伐李利之事不談也罷,終究可否成事還要看其他諸侯是否同意出兵,能不能連合一心共襄義舉。”這就是鞠義分歧群的關頭啟事,當眾揭開袁紹的傷疤,固然究竟亦是如此,但有些事曉得歸曉得,卻不能當眾說出來,不然上位者顏麵何存?
如果以往,麵對這類局勢,袁紹必然與曹操聯手,構成聯盟攻打幽州公孫瓚。之前他們就是這麼乾的,但受益最大的還是冀州袁紹,曹操隻能獲得一些賦稅輜重賠償,並冇有獲得實際好處或任何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