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聞言點頭,頗感憐惜隧道:“皇甫嵩和朱儁二人乃我大漢碩果僅存的兩位當世名將,不成想兩位老將軍竟在半月以內接踵去世,令人可惜呀!”
因而,不久以後天子和百官們逃離長安,試圖完整擺脫李利的掌控,複興漢室,再建大漢帝國。天子和百官們剛一逃出樊籠,固然李利嚴令西涼全境封閉動靜,任何人不得泄漏,可這個動靜還是在西涼眾文武中敏捷傳播開來。是以,天子和百官前腳分開,緊接著就有很多西涼官員聯名上表勸進,向李利諫言改元建國、即位至尊;如果勸進勝利,那麼西涼眾僚便立即水漲船高,加官進爵之日就在麵前。
起家走到堂下與周瑜等人坐在一起,李利臉上閃現淡淡的笑容,對法正問道:“孝直所謀之事停頓如何?”
大帳石階前,周瑜、法正、趙雲、黃忠等人聞訊趕來,周瑜領銜恭聲拜道。
故此,當西涼軍粉碎中原諸侯聯盟的大肆討伐、獲得司隸大勝以後,西涼眾文武與朝中百官之間的權勢鬥爭便隨之凸顯出來,衝突日趨激化。如此就使得長安城風聲鶴唳,時勢詭異,暗潮澎湃,很多西涼將領和文官們對此很有微言,隻是不敢在李利麵前提起,敢怒不敢言罷了。
之以是拜托周瑜和法正勸諫,是因為聯名勸進的西涼官員大多是李玄、賈詡、李儒和郭嘉等人的帳下僚屬,這就導致他們不便切身前去陽平關大營麵見李利。畢竟,這類好人前程之事極遭人恨,如果讓這些僚屬曉得是他們的頂頭下屬壞了本身的晉升之路,今後還如何同事?
為官者,不管是兩袖清風還是光宗耀祖,都逃不出“名利”二字,不為財便為名,不為名則牟利。真正不求名不為利的官員不是冇有,倒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縱觀中原五千年的汗青,名利貫穿史冊,始終未曾竄改,人道使然,前人如此,先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