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話後,楊鬆扭頭對管家楊安低聲叮嚀一番,而楊安出門時則順手帶上房門。
至此,陽平關守軍兵馬驟降三成,原有七萬之眾,現在滿打滿算不滿五萬守軍,氣力大損。
得勝,好聽一些,很有些含混其辭的味道。
即便如此,守城將士卻半晌不敢鬆弛,整天繃緊心神,死死地盯著城下,唯恐西涼軍再次突襲。
首戰得勝後,趙韙和一眾益州將領驚魂不定。之前趾高氣揚的姿勢敏捷消逝殆儘,完整放下架子,端方姿勢。至此,他們已經不再想著一舉擊潰西涼軍。而是策畫著如何確保陽平關不失。彆的。他們另有一個最火急卻又不便說出口的動機,那便是儘快分開漢中、返回益州,闊彆西涼軍,不然本身安然時候遭到威脅,寢食難安哪!
益州軍首戰以得勝而告終。
但是,益州將領和一眾文官並不以為軍隊戰役力弱不可,自我感受傑出,鄙視天下,自發得隻要雄師出動,必然是群賊束手,所向披靡。不但益州一眾僚屬有這類設法,就連自誇智計過人的趙韙也一向這麼看,畢竟益州軍甲冑齊備、兵器鋒利,兵士們一個個膀大腰圓、身形魁偉,都是身強力壯之士,如何能夠打不贏呢。
此次夜襲。事前冇有一點征象,標兵和細作也冇有獲得任何動靜,又趕上雷電交集上夜,是以關內守軍底子冇有推測西涼軍會夜襲攻城。
但是,不打不曉得。一打嚇一跳。真正與西涼軍比武以後,趙韙才曉得本身過分想當然了,小覷了威震天下的西涼軍。其成果必定是慘痛而深切的經驗,足以令他銘記畢生。西涼鐵騎實在是太刁悍了,隻是一個衝鋒罷了,便將橫掃兩萬益州軍,稍帶還滅掉數千漢中兵馬。麵對凶悍如虎的西涼馬隊,益州將士底子冇有抵擋之力;甲冑再好也保不住脖子,兵器再是鋒利卻砍不到仇敵。兵士再如何魁偉有力卻畢竟擋不住衝刺而來的戰馬,如之何如?
卻見大堂中坐著一名錦袍文士,身後站著兩名結實有力的灰衣大漢,明顯是文士的侍從。
“公直兄(楊鬆)彆來無恙?一彆經年,莫非仁兄已將故交拋之腦後了麼?”
益州安享承平已久,使得州內兵士早已風俗了安閒的餬口,貧乏鬥誌,很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勢頭。正因如此,益州南疆蠻族纔會頻頻寇邊劫奪,襲擾不休,可曆任益州刺史和州牧對此都是頭痛治頭足痛治足,得過且過,聽任自流。劉焉入主益州後實施“酷刑苛政”,卻不過是為了加強“獨裁”統治,待職位安定後便無疾而終,並且他並未清算武備、重整雄師,厲兵秣馬。劉焉尚且如此,劉璋則更不必說了,他的才氣比起他老子劉焉,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差異甚遠,不成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