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對於孫策此時的反應和將要提出的題目,周瑜和魯肅二人早有籌辦,或者說早在預感當中。
“家祖和族叔之事就不勞伯符兄顧慮了。若不是此番司隸混戰,家祖和我周氏一族早已遷入長安寧居,眼下大戰即將結束,猜想伯符兄返回江東之時,家祖便已達到長安。如此一來,我便可遲早略儘孝道,一家團聚。不過伯符兄倒是提示了我,此事得抓緊措置,遲則生變哪!”
但現在,這份兄弟之情跟著周瑜投效李利而停止,跟著孫策率部與西涼軍為敵而分裂,更跟著孫策拿周氏一族相威脅而完整宣佈結束。
說到這兒,周瑜語氣一頓,笑道:“不知愚弟在信中所言之事,兄長考慮得如何?”
恰好是東垣城之戰中李利表示出來的寬弘大量,讓周瑜感激之餘又不免有些忸捏,從而促使他深切深思本身與孫策之間的兄弟交誼到底應當如何措置,本身所做的統統究竟有冇有需求這麼做。要曉得,恰是因為他始終放不下與孫策的兄弟之情,導致孫策在東垣城之戰中死裡逃生,還白白得了一道敕封聖旨,這讓西涼軍諸多將領甚為不滿,對此很有微詞。但是,李利卻自始至終都冇有半句牢騷,強行壓下眾將領的不滿與諫言,仍然賜與周瑜臨機專斷之權,並提領幷州統統兵馬。
――――――――――――――――(未完待續。。)
目睹如此。周瑜不由與魯肅對視一眼,既而心照不宣地微微點頭,臉上閃現出幾分無法的笑容。
“哦?”孫策眉頭一動,臉上閃現出一抹慍色,語氣不悅地笑聲道:“多謝公瑾提示,此事愚兄早有安排,家母和弟弟mm都已返回江東,不勞公瑾掛懷。”
【感激:書友冰火紀、wang2013書友月票支撐,多謝!】
故而,與其說周瑜現在是在替李利賣力打天下。不如說是李利成績了他。如果冇有李利的信賴與賞識,就冇有他周瑜的明天。如果不是李利賜賚他勇猛善戰的西涼鐵騎,給他獨當一麵的機遇。並給他撐腰,縱使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亦是徒然。人間向來都不貧乏驚才絕豔之人,但真正能夠縱情發揮才調的榮幸者倒是寥寥無幾。故而。人間纔有“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說。
輕聲沉吟中,周瑜如此利落倒是讓孫策頓感驚奇,心中已是躊躇不定,不知該不該提出來。因為他模糊感到周瑜能夠已經曉得本身想說甚麼,以是周瑜承諾時特地言明“不違信義”,言外之意是提示他孫策,如果有違信義之事,趁早撤銷此念、莫要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