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雖是重生之人,很不風俗這些虛假造作的俗套束縛,卻也不得不遵行時下的諸多端方。不然的話,他便不是矗立獨行,而是數典忘宗,一意孤行,必被世人所架空,底子冇法建立今時本日的霸主職位。
“豈有此理!”目睹李利越說越來勁,越說越歡實,袁紹終究忍不住怒聲嗬叱:“李利,本盟主看在你為大漢多次討伐蠻夷、安定邊患,以及為我大漢開疆擴土的情麵上,尊稱你一聲‘大將軍’,冇想到你這廝竟然如此妄自負大,目中無人,的確是不識汲引,傲慢之極!既然如此,你我不便多言,疆場之上一決高低,袁某倒也看看,你這廝究竟有何本事膽敢如此放肆?哼———!”
大怒之下,袁紹怒瞪著李利冷哼一聲,既而撥馬回身,籌辦退回本陣。
現在爾等主動奉上門來,倒是正合李某情意,既然都來了,就彆想活著歸去!”
“袁將軍太客氣了。實不相瞞,前番冀州之行並非李某不肯久留,而是還不到時候。官方諺語道:一口氣吃不成瘦子。當時李某自顧不暇,哪有閒工夫提領冀州,故而臨時將冀州拜托給袁將軍,待機會一到,李某自當常住冀州,就不勞袁將軍操心了。”
李利嘲笑袁紹貴為冀州牧卻讓他想來就來、想去則去,不但來去自如,還從冀州賺得盤滿鉢滿,收成龐大,順帶熱誠了袁紹的兒子一番。而袁紹則調侃李利偷偷摸摸、藏頭露尾。堂堂朝廷大將軍卻不敢光亮正大的前去冀州,反而利用下作手腕偷偷潛入。繼而灰頭土臉地倉促逃離;如果他早曉得李利會去冀州,定叫李利有來無回,就此葬身於冀州境內,也免得他大費周章地聯絡各鎮諸侯聯手征討李利。
“袁將軍今非昔比,貴為諸侯盟主,揮斥萬軍,威勢一時無兩,朱紫多忘事亦在道理當中。昔日李某冀州之行幸得袁將軍多番照顧,方纔不虛此行,收成頗豐;將軍厚賜,李某一向感念於心,未曾或忘。
“哈哈哈!”袁紹聞言大笑,寸步不讓地諷刺道:“李利小兒好大的口氣!不消你本身吹噓,袁某也曉得你麾下西涼甲士馬浩繁,但若說是擁兵五十萬倒是言過實在了。據我所知,兩年前小兒麾下不過三十萬兵馬,並且糧草緊缺,衣不裹體、食不充饑,空有雄兵在手卻有力出征中原。兩年來,小兒窮兵黷武,妄自負大擴大邊境數百裡,大肆收留外族蠻夷進駐境內,導致西涼府庫入不敷出,賦稅完善,虎帳冇有隔月之糧,百姓冇有出門之衣。如此貧困之地步,小兒自顧不暇,又有何本事擴大兵馬、強大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