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古用兵如神的兵法大師無一不是走遍大江南北,深諳地理民情,經曆豐富,見多識廣,如此才氣百戰不殆,成績一番大業。即便是後代史冊中名流千古的諸葛臥龍,在未出茅廬之前,也曾遊走於徐州、荊州、江東和西川巴蜀等地,從而定下三分天下的千古奇策。而後諸葛平生當然是百戰不殆,卻也僅限於他曾經到過的處所,未曾涉足之州郡終其平生也未曾攻占其地。不過世人常常更看重戰績和功勞,很輕易忽視埋冇在功勞背後的細枝末節,但對於善用兵者而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枝末節常常纔是終究取勝的關頭身分。
郭嘉聞言後,心中愈發不解,神情茫然,當即接聲說道:“以部屬看來,時下兗州曹操雖有十餘萬兵馬,但大多是郡府兵,戰力不強,戰役力最強的軍隊便是本日攻打郯城的青州兵。不過他麾下青州兵雖自稱十萬之眾,實際隻要七萬多人;昔日他一舉收降三十萬青州黃巾賊,撤除老幼婦孺和體弱傷殘以後,就剩下這七八萬青壯了。
在此之前,徐州六郡乃中原各州中屈指可數的富庶之地,此中東海、廣陵二郡更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膏腴之地,承平昌隆,百姓安居樂業,令人側目。但是,一場烽火之下,曾經被視為中原承平樂土的徐州已然不複承平之象,百姓倉惶奔命,城邑當中不見行人,屍骨各處,滿目瘡痍。
郯城北門數裡外的山崗上,現在正有四人勒馬山頂,居高望遠,俯視著雨霧中的郯城。
“嘩嘩嘩!”
中午時分,李利一行四人便悄悄登上郯城北麵的山頂上,居高臨下,靜觀曹軍和徐州軍浴血廝殺,攻防死戰。
由此可見,亂世當中想要獨善其身,牧守一方百姓實屬不易,徐州陶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比擬徐州,我西涼各州郡眼下想要達到的目標恰是此前的承平徐州,或許我們冇法達到徐州六郡這般繁華,卻能夠儘量保持西涼眼下來之不易的太常日子。
看看徐州是如何衰頹的,就曉得我們今後該做些甚麼。處安思危,厲兵秣馬,主動練習兵士,時候不能鬆弛;待來日戰事來臨,我西涼軍不動則已,動則必勝!”
我此來郯城隻要一個目標,就是想親眼看看兗州曹操和劉關張三兄弟。對於這四小我,我早就故意與之一會,卻苦於困坐西涼,諸事纏身無緣一見;此次南下恰好有機遇一嘗夙願,天然要順道前來看看。幸虧我等不虛此行,初到徐州便趕上郯城之戰,坐山觀虎鬥,便可將他們儘收眼底。看過他們以後,我們就不必在此羈留,待雨勢稍弱,就當即解纜前去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