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之下,李利還真是站立在龍椅左邊的高台上,而李摯則站在龍椅右邊三尺外的次一級玉階上。
“微臣、啟、奏、陛下!”合法文官們瞪眼著李利之際,賈詡驀地出列,用心拖長調子恭聲說道。
右邊玉階上的李摯靈敏地發覺到李利身上的濃烈殺氣,頓時他虎目微變,冷厲地看了劉協一眼,隨即冷酷地俯視著堂下的文武百官。
固然劉協眼底的異色極其埋冇,很難被人發覺,卻冇能避過李利的眼睛。一刹時,他神情涓滴穩定,但心中卻嘲笑不已,滿身披收回一股冷厲無形的殺氣。
堂下百官得空察看站在天子劉協身後的二人是誰,屈身昂首膜拜,高呼萬歲。但是,以李傕為首的武將陣營卻無人膜拜,他們隻是躬身施禮,口中話語倒是與文官們普通無二。
王允此舉可謂是文人相輕的最好解釋。
————————————————
明天昌大雄渾的迎駕之事。讓百官們看到了但願,彷彿看到他們這些人手握實權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對即將到來的天子臨朝充滿神馳。在他們看來。固然李利對天子聖駕和太後的鑾駕安排得不甚安妥,但那些都是末節,不敷為道。而全部迎駕過程當中,李利表示得可圈可點,冇有一朝得誌便放肆的苗頭,雖有不儘人意之處。但大抵上還是恪守為臣之道的。故而,他們乃至私底下群情,李利畢竟年老練嫩,如此執掌天下大權的良機竟然不曉得善加操縱。反而到處彰顯天子威儀,的確是愚不成及,黃口庶子不敷以成大事!
冇錯,站在龍椅左邊之人鮮明是武威李利,而右邊的金甲將軍便是金猊衛統領李摯。剛纔輕咳一聲提示劉協之人,就是李利。遍觀偌大的皇宮正殿,除了他李利以外,誰還敢在朝堂上隨便發作聲音。
未幾時,劉協煞有其事地看完竹簡,並順手交給董弘,朗聲道:“賈詡所請,朕一概照準。董弘,宣旨!”
比來短短數月當中,長安城連遭劇變,兵禍戰端不休。
抬頭看清楚李利所站的位置以後,堂下文官中很多人頓時義憤填膺,氣憤不已。因為李利站立的位置不對,有悖於禮法,實屬大逆不道!他怎能站立在安設龍椅高台上,與龍椅平行?
禦史中丞這個職位,不高不低,不上不下,極其好用。普通是兩到三人,卻也能夠矯捷應用,敕封五六小我擔負禦史中丞,也不是不可。在大漢昌隆期間,這個職位絕對算得上是極其顯赫的官職,權限範圍極大,觸角很長,權益很盛。但是,自從皇權旁落以後,這個職位就是雞肋一樣的官職,空有其名,卻無實權。劃一於閒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