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東漢時雖有尚書檯,已經成為措置政務的首要構造,但畢竟是附屬於內廷的官署,不能說是國度的正式政務構造。
三省六部製的產生和展頭緒都在李利腦海裡。從執掌西涼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運營著政治體係鼎新。他很清楚三省六部製的利弊。當權力被下放到三省以後,權力相對分離。不會構成一家獨大的局麵,便於帝王掌控,無益於中心集權統治;但是三省之間相互管束,相互製約,權力固然分離,卻很輕易滋長相互扯皮推委,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相互推辭任務,從而導致行政效力低下。
而李利策劃好久的軌製還是以三省六部製爲模板。以實現軍政分開為目標,將三省改成尚書省和軍機處,尚書省主管政務和處所管理,軍機處主管軍隊和撻伐。六部當中吏部、兵和戶部是重中之重,因時下正處於戰役期間,不適合全數改製,是以六部臨時穩定,仍舊附屬於尚書省統領,待今後再行完美。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軌製拔除,正式設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爲主體的中心官僚體係。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與朝政,也是宰相。
“敕封幽州刺史華歆為禮部尚書,幷州刺史崔琰為戶部尚書,荀諶為工部尚書;敕封滕霄為征北將軍,徐榮為征東將軍,張遼為征南將軍,波才為征西將軍;桓飛為鎮東將軍,典韋為鎮西將軍,趙雲為鎮南將軍,馬為鎮北將軍;黃忠為安南將軍,許褚為安北將軍,高順為安東將軍,滕羽為安西將軍”
建國以後的第三個月,跟著晉帝李利公佈了一道震驚天下的詔令,由此拉開了三國大戰的序幕。
長樂大殿上,李儒站在上階,仍在宣讀封賞詔令。
漢時設置尚書檯,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但是此時的尚書檯在體製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官品寒微,以是另派大將軍、大司馬、太傅以錄尚書事的名義秉政。
東漢末設侍中寺,為天子的侍從、參謀機構。置侍中、散騎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學問的士人充當,為一時清選。
這是此次即位大典的重頭戲。為了確保閱兵萬無一失,李利早在半個月前便抽調桓飛帳下飛熊營、許褚帳下青龍營、高順帳下陷陣營、甘寧帳下錦帆營和駐紮在豫州的武威營等五營兵馬入京,與拱衛京畿的典韋帳下虎賁營構成六支全軍齊備的閱兵步隊。顛末半個月的集訓以後,重新改換設備的六支兵馬進入皇家校場,向十四個番外使團和兩大諸侯國使團揭示軍威。戰騎衝鋒、步軍演陣、水軍馳射,全軍步隊如臂使指,威武雄渾,每一支步隊的呈現都讓前來觀禮的使團見之色變,深深為之動容,震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