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故裡,被譽為“帝鄉”。在亂世到臨之前。南陽郡受司隸和荊州兩重轄製,名義上歸屬荊州治下,實際上一向附屬於司隸,曆任郡守都由司隸校尉保舉,而後天子直接任命,與荊州刺史或州牧冇有乾係,幾近插不上手。
未完待續
這是東漢立國兩百餘年來,南陽郡第一次真正歸屬荊州轄製,不再浮於大要,而是實實在在的被劉表支出囊中。
與之比擬,在李利對冀州曹操治下州郡實施全麵封閉的環境下,李利治下的各大商隊和商賈們卻不受影響。除了冀州、青州和兗州以外,他們能夠隨便進入李利治下的統統州郡,能夠相對自在的進入荊州和江東,乃至是益州,走遍大半個天下也冇有誰敢難堪他們。除此以外,李利治下另有西域通道和塞外商道,能夠將西域諸國和草原上的貨色帶入各州,反之亦然;久而久之,不但商賈們本身收益頗豐,還能促進貨色暢通,造福各州百姓。
由此可見,李利治下各州郡固然還不算富庶,卻勝在安穩安靜。很多百姓之以是拖家帶口地遷入李利治下,就是但願能過上太常日子,即便餬口得苦一些也冇乾係,隻要不兵戈就行。是以很多百姓遷入南陽郡隻是第一步,造冊落戶以後他們就會轉移到李利治下的彆的州郡,此中三輔之地是大多數百姓的首選,其次是涼州。再次是朔州和塞外草原,而後纔是司隸、豫州和徐州等地。
在李利被推舉為討袁盟主的三年裡,劉表治下的荊州各郡縣起碼有十餘萬百姓逃離荊州,半數以上逃往李利治下的司隸、豫州等州郡,殘剩百姓逃到西川去了。而這僅僅是開端,而後一年多時候,又稀有萬百姓逃離荊州,進入李利治下州郡,而劉表對此卻無可何如,隻能徒呼哀歎。
經曆過戰亂的人們都曉得,彆看豫州和徐州等州郡相對富庶,卻不太安穩。目前都處於戰役發作的最前沿。一旦發作戰役,這些州郡便是首當其衝,遠不如西涼要地和河套草原承平。是以他們不遠千裡而來,圖的就是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