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本日,大漢十三州當中近乎一半的州郡落在李利手裡,在天下統統諸侯中彷彿一枝獨秀,一家獨大。現在,李利麾下兵馬早已超越五十萬,兵多將廣,糧草充分,其陣容如日中天,震驚天下,名動八方,威名之盛無以倫比,乃至各鎮諸侯無人敢捋其鋒芒。
麵對李利如此咄咄逼人之勢,當下孫策冇有才氣與之對抗,隻能明哲保身,臨時讓步。除此彆無挑選,如之何如?
李利聞言後不置可否,神情冷峻地看著孫策,遂將目光投到太史慈身上,沉聲道:“擅闖大營,傷我大將,罪在不赦。如不嚴懲,豈不讓世人嘲笑我李利無能,令我西涼數十萬將士寒心!孫將軍意下如何?”剛纔他還親熱的直呼孫策字號,稱之為“伯符”,現在卻喚其官諱。稱呼上的竄改,表白了李利的態度,語氣降落,不容孫策敷衍回絕,迫使其正麵答話。
雙倍月票期間,驍騎誠求月票,求月票,感激您的大力支撐!
但這是孫策的態度,也是極其不甘心的表示。
遲疑半晌,孫策終是扛不住李利咄咄逼人的冷厲目光,聲若蚊蠅般弱弱隧道:“現在我等都在盟主麾下效力,如有人冒犯軍紀,自當任憑盟主措置。”在李利步步緊逼的威懾之下,孫策固然屈就了,卻並不甘心。是以他的答覆極其委宛。再次搬出盟軍的名頭,言外之意便是:勁敵袁術未滅。李利身為盟主如果擅殺盟軍將領,實難令人佩服。隻不過這類抗議的聲音實在是很微小,幾近微不敷道,僅代表他孫策的小我態度,卻代表不了全部盟軍。
“呃,這”孫策聞聲語塞,低著頭的臉龐極度扭曲,腮幫子鼓鼓的,彷彿氣得咬牙切齒,怒不成遏。但是事已至此,麵對如此強勢的李利,他孫策又能如何作答?固然他近幾年來氣力大漲,兵馬日趨強大,已將江東四郡支出囊中,把持江東。但是他所具有的這點地盤和數萬兵馬,在李利麵前又算得了甚麼呢?
但是如果不把太史慈交出去,李利焉能善罷甘休?倘若李利揪住此事不放,他孫策和身後的數萬江東軍豈不危在朝夕?
退一萬步說,如果孫策此時駐守在江東,與李利隔江相望。那麼即使氣力不及李利,卻也不懼西涼雄師。仰仗長江通途,他孫策就有才氣與李利對抗周旋。決然不會屈就於李利,更不會讓步。何如此時他已率軍渡江,麾下大半兵馬都在壽春四周。如此以來,就即是主動奉上門。成了李利砧板上的一塊肉。一旦觸怒了李利,江東軍隨時都有顛覆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