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每個班都有個矮矮的大木桌,中間放著一排的小凳子,小朋友們都坐在上麵聽教員上課。覃鬆雪第一回見到那麼多和他同齡的小朋友,踩在凳子上小短腿一蹬就爬上了桌子。其他小朋友都哭得不亦樂乎呢,誰還重視這小子在桌上爬啊。
覃父是老來子,覃家二老已經入土為安。覃母有個弟弟,覃母家的二老在兒子家照顧孫子,顧不上他們這邊,覃母弟弟結婚比覃母要早,孩子也比覃鬆雪大一歲多,按理說白叟家能夠不必再帶著了。
覃鬆雪一起暢行無阻,獵奇地打量著每一個新同窗。小朋友們都退學幾天了,有些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餬口,以是並冇有哭,隻是不安地在凳子上坐著。
年底開完會,覃母升了正科級,去了人大當秘書長。算著陳父也是下一批了。覃母還特地請了幾個朋友用飯,覃父並冇有插手,他不太喜好和宦海上的人打交道,藉著拍雪景的來由拿相機扛著兒子出去拍照了。
老太太滿口承諾。
這是覃鬆雪在幼兒園的第一哭。如果說陳恪之在幼兒園是以聰明著名,覃鬆雪就是以他這回哭。覃鬆雪有個大嗓門,哭起來極其清脆,據當時上班的教員回想,當時那聲聲響起來震得全部幼兒園都抖了三抖,幾個班的教員全跑過來看熱烈,直到覃鬆雪畢業,另有教員對他這回哭津津樂道。
都不哭了,覃小王八蛋落空了戰役目標,他總不能把一個班幾十個小朋友挨個打一遍啊,他還算是全部班春秋最小的呢,年紀小,個子小,體力也跟不上。他倒是想把彆人打哭了,硬體設施不答應啊。
老太太捨不得兩個小孫子,隻歎了口氣,道:“爺爺抱病啦,奶奶要去照顧他,乖仔聽話啊。”
諸如此類的對話數不堪數,覃父和覃母的臉都被他丟儘了。
可覃母家的環境,說刺耳點兒就是重男輕女,即便覃母社會職位比小兒子高很多,他們內心還是方向小兒子的,順帶著對孫子的照顧也多些,再加上覃父在他們看來就是個吃軟飯的無業遊民,對覃母一家更是看不上眼,隻在缺錢花的時候問覃母要,也不管覃母經濟環境是否寬裕。
“球球滿兩歲了,也差未幾夠了。陳恪之不是兩歲就去了嗎?”
彆的小孩兒上幼兒園都得哭,並且一哭會起連鎖效應,每天幼兒園小班都會在一片哭聲中度過。
再看看他抱著的那孩子,胖乎乎乾清乾淨的,剪了個圓圓的西瓜頭,彆的孩子還老掛著兩行清鼻涕呢。教員普通都會對長得敬愛的孩子有好感,下認識地感覺這孩子應當好帶,對覃父的話也隻當是客氣罷了,便冇有太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