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兒複袖中取出一條鞭兒來,倒是皮丁兒寸劄的香藤柄子,虎筋絲穿結的梢兒,在路旁拱手奉上道:“聖僧,我另有一條挽手兒,一發送了你罷。”那三藏在頓時接了道:“多承佈施!多承佈施!”正打問訊,卻早不見了那老兒,及回看那邊社祠,是一片光地。隻聽得半空中有人言語道:“聖僧,多簡慢你。我是落伽山山神地盤,蒙菩薩差送鞍轡與汝等的。汝等可儘力西行,卻莫一時怠慢。”慌得個三藏滾鞍上馬,望空禮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識尊神尊麵,望乞恕罪。煩傳達菩薩,深蒙恩佑。”你看他儘管朝天叩首,也不計其數,路中間活活的笑倒個孫大聖,孜孜的喜壞個美猴王,上前來扯住唐僧道:“師父,你起來罷,他已去得遠了,聽不見你禱祝,看不見你叩首。儘管拜怎的?”長老道:
至次早,行者起來道:“師父,那廟祝老兒,昨晚許我們鞍轡,問他要,不要饒他。”說未了,隻見那老兒,果擎著一副鞍轡、襯屜韁籠之類,凡頓時統統用的,無不全備,放在廊下道:
師徒們說著話,早已到了門首。三藏下了馬,隻見那門上有三個大字,乃裡社祠,遂入門裡。那邊邊有一個老者:頂掛著數珠兒,合掌來迎,叫聲“師父請坐。”三藏倉猝答禮,上殿去參拜了聖象,那老者即呼孺子獻茶。茶罷,三藏問老者道:“此廟何為裡社?”老者道:“敝處乃西番哈咇版圖。這廟後有一莊人家,共發虔心,立此古刹。裡者,乃一鄉裡地;社者,乃一社上神。每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日,各辦三牲花果,來此祭社,以保四時清吉、五穀歉收、家畜富強故也。”三藏聞言,點頭誇獎:“恰是離家三裡遠,彆是一鄉風。我那邊人家,更無此善。”老者卻問:“師父仙鄉是那邊?”三藏道:“貧僧是東土大唐國奉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的。路過寶坊,天氣將晚,特投聖祠,告宿一宵,天光即行。”那老者非常歡樂,道了幾聲失迎,又叫孺子辦飯。三藏吃畢謝了。
猴王拿著棍,趕上前來,撥草尋蛇,那邊得些影響?急得他三屍神咋,七竅煙生,唸了一聲唵字咒語,即喚出當坊地盤、本處山神,一齊來跪下道:“山神地盤來見。”行者道:“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麵,與老孫散散心!”二神叩首哀告道:“望大聖便利,容小神訴告。”行者道:“你說甚麼?”二神道:“大聖一貫久困,小神不知幾時出來,以是未曾接得,萬望恕罪。”行者道:“既如此,我且不打你。我問你:鷹愁澗裡,是那方來的怪龍?他如何搶了我師父的白馬吃了?”二神道:“大聖自來未曾有師父,本來是個不伏天不伏地混元上真,如何得有甚麼師父的馬來?”行者道:“你等是也不知。我隻為那誑上的活動,整受了這五百年的磨難。今蒙觀音菩薩懲惡,著唐朝駕下真僧救出我來,教我跟他做門徒,往西天去拜佛求經。因路過此處,失了我師父的白馬。”二神道:“本來是如此。這澗中自來天真,隻是深陡寬廣,水光完整廓清,鴉鵲不敢飛過,因水清照見本身的形影,便認做同群之鳥,常常身擲於水內,故名鷹愁陡澗。隻是向年間,觀音菩薩因為尋訪取經人去,救了一條玉龍,送他在此,教他等待那取經人,不準為非作歹,他隻是饑了時,登陸來撲些鳥鵲吃,或是捉些獐鹿食用。不知他如何無知,本日衝撞了大聖。”行者道:“先一次,他還與老孫侮手,迴旋了幾合;後一次,是老孫叫罵,他再不出,是以使了一個翻江攪海的法兒,攪混了他澗水,他就攛將上來,還要辯論。不知老孫的棍重,他遮架不住,就變做一條水蛇,鑽在草裡。我趕來尋他,卻無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