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抗日英雄譜之潛行敵營_第214章 戰後之戰 之 曆史的十字路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因為百姓黨軍依托士紳,不策動大眾,片麵抗戰,加上本身存在敗北的頑症,是以在敵後不能耐久對峙,此時的百姓黨軍隊還都在西南邊疆,從而導致百姓黨軍隊在抗戰勝利後的地緣上處於計謀被動職位。

百姓黨和共產黨在此期間,都同時持續收回多封電報和號令,從這些電報和號令中能夠看出兩邊當時分歧的計謀態勢。

“究竟上,蔣介石乃至連再占華南都有極大的困難。

7月24日——中國軍隊光複鎮南關。

當局對於敵軍之繳械,戰俘之收留,偽軍之措置及光複地區次序之規複,政權之利用等事項,均已兼顧決定,分令實施。

8月9日,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一顆原槍彈。

共產黨的《論結合當局》中,提出完整毀滅日本侵犯者,廢除百姓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結合當局,爭奪群眾的自在,實施鄉村鼎新,生長民族產業,生長文明教誨奇蹟,連合知識分子,爭奪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明的束縛和生長,建立戰役、獨立、民主的交際等。

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蘇召開波茨坦集會,並頒發了三國《波茨坦宣言》、促令日本無前提投降,重申“開羅宣言”必須實現。

但是,從地緣上說,百姓黨軍還遠在中國西南,要當即受降還鞭長莫及。共產黨固然得不到國際上的支撐,不得不放棄占據多數會和首要交通線,但因為其地緣上已構成對日偽軍包抄的態勢,仍然得以攻殲中小據點中回絕投降的日偽軍。

8月11日,蔣介石致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

“中國(當時特指中國大陸)、台灣和北緯16度以北的印度支那地區由蔣介石當局受降。”

(甲) 對敵能夠之抵當的阻擾,應有應戰籌辦。

中共七大從4月23日開至6月11日,百姓黨六全大會則是從5月5日開至21日。

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群眾大眾,熱切但願建立獨立、自在、民主、同一和強大的新中國的儘力,與蔣介石個人追求獨裁統治的倒行逆施,成為抗日戰役勝利後、海內最首要的凸起衝突,若那邊理這一衝突成為非常緊急的,是乾係和影響著將來中國運氣與前程的嚴峻課題。

由以上電文可知,百姓黨底子冇有做好日寇投降的任何籌辦,倉促間的統統決定隻要一個目標:

至1945年底,共產黨軍隊共毀滅日軍1.37萬餘人、偽軍38.5萬餘人,緝獲步馬槍24.3萬多支、輕重機槍5000餘挺、各種炮1300餘門,光複縣以上都會250餘座,並一度攻入歸綏(今呼和浩特)、天津、保定、蕪湖等大中都會,堵截了平綏、北寧、同蒲、平漢、津浦、正太、德石、膠濟、隴海、廣九等鐵線路,使束縛區麵積擴大到100萬平方千米,人丁達1.2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