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昂首看了看錶,發明已顛末端淩晨12點。現在,又是新的一天了。
酒吧的後廚空間大、設備富麗,幾個灶頭同時開仗也不顯擁堵。我進入廚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粥煮上了,然後纔開端做青團。現在,青團做好,我又做了幾道青素小菜以後,白粥也已經煲得相稱黏稠了。
“哼,人類不都是如許嗎?嘴上說的和內心想的完整不是一回事呢,實在是很討厭啊!”立夏再次對我嗤之以鼻,隨後一回身,就去忙他的事情了。
立春悄悄地笑起來。
吃青團彷彿更多的是南邊的風俗,但是因為我喜好青團的味道,以是之前在家裡也曾本身做過,還獲得了父母的讚美。青團裡的核心要素就是新奇的艾草汁,不然,它就與一個淺顯的糯米糰子冇有甚麼辨彆。就是這類艾草汁,使青團有一種奇特的清爽味道,閉上眼睛吃的話感受就像踏在方纔修剪完的草坪上。
關於腐敗為甚麼要吃青團,這個由來眾說紛繁。有的說是寒食記念介子推的,有的說與承平天國將領陳承平流浪有關,又有的說是記念大禹治水的。至於到底是因為甚麼,我直到明天都冇有搞清楚。
後唐馮贄編的《雲仙雜記》裡有關於桃花粥的記錄。《雲仙雜記》是一部記錄異聞的古小說集,內容比較混亂,主如果有關唐朝和五代時一些名流、隱者和鄉紳、權貴之流的逸聞軼事,此中也包含了很多的風俗。書中寫道:“洛陽人家,寒食萬花輿,煮桃花粥。”現在有很多愛好美食的官方妙手很喜好從古籍裡扒食譜研討、試做,還會把經曆在網上分享,以是,我很輕易地就查到了很多個分歧的“桃花粥”配方。
以後的做法,就很像包湯圓了。把麪糰分紅多少個小劑子,搓圓後用大拇指按出一個坑,包入豆沙餡,收好口,搓成一個圓圓的糰子。
配方五花八門,有加紅糖的,有加香料的,我從內裡挑選了一個最簡樸的,也就是――甚麼都不加。
糯米粉和粘米粉異化,放入適當糖,再加上少量開水攪拌,然後放入打好的艾草汁和少量油,和成一個光滑的麪糰。
我不知怎的俄然打起了精力。
當然,粥底也毫不能差,以是我挑選了沙鍋小火慢煮。
我選了幾種合適的古風食器,盛好了桃花粥、小菜和青團送疇昔。他們早都已經到了餐廳了,正在等著用飯呢。
把艾草洗淨扔進沸水中焯一下,加一點小蘇打去苦味,然後撈出過涼水沖刷。焯好的艾草放進攪拌機,加一點水打碎,就變成了艾草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