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誠信與危機(財經郎眼06)_第25章 藝術品的大泡沫(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王牧笛:我們另有一個擔憂,就是一旦藝術品保藏這個泡泡越吹越大,湧入的外洋藏品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會有本錢輸出之嫌。

郎鹹平:你有冇有想過,這個錢如果投入到實體經濟,對國度的進獻更大,就像西歐現在一樣。但他冇有做如許的挑選。

郎鹹平:對,是以中國的題目會比日本的題目嚴峻很多很多,因為不管如何講,那光陰本的產業根本是妥當的,日本的企業還是很強的,他們對實體經濟的信心是冇有竄改的。以是在日本經濟崩盤以後,豐田汽車、索尼這些數一數二的日本企業還是執天下之盟主,這個話應當是不過分對不對?那我問你,我們中國哪個企業是執天下之盟主的?

駱新:對。我以為這個藝術品保藏跟勝利學有很大的關聯,比如說我到甚麼處所發明一個東西,我100塊錢買來的,然後我轉手就賣了10000塊錢,那大師就會說這小我太巨大了,太短長了。

現在中國另有一個特彆環境,就是中國近十年來海內的當代藝術品,也就是現、當代藝術作品的代價非常高,曾經有一段時候,我們買明清期間的畫的代價遠遠比不上現、當代藝術家的畫,比如說現在還很活潑的一個畫家劉曉東,他有一幅《三峽》,一下子就賣了2000多萬。

駱新:另有一個,就是我們的造假技術很發財,這些假貨也導致真品的代價不竭上升,當人們以為假貨都能賣出天價的時候,那人們的心機預期就會增加,人們就會以為一個真品應當值這麼多錢,因為隻要這個代價才氣包管它不是假的,中國人會有如許的心態。比如說一個假貨,如果他賣了幾萬塊錢,那這個賣1億元的必然是真品,他能夠不必然是為了炒,而是因為這類激烈的焦炙感變相地成了炒作的一個首要身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